1 / 30
文档名称:

眼外肌增粗学习教案.pptx

格式:pptx   大小:2,637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眼外肌增粗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2/3/5 文件大小:2.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眼外肌增粗学习教案.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眼外肌增粗
第1页/共29页
第一页,共30页。
粗细的测量方法:
冠状面进行测量
也可以利用双侧眼外肌对称性和眼外肌粗细规律来判断
测上直肌及下直肌宽度,可在斜矢状位测量
第2页/共29页
第二页,共30页。
正常眼
T2
T1
T2
T1
第9页/共29页
第九页,共30页。
T2WI
COR 增强(FAT)
COR
第10页/共29页
第十页,共30页。
特发性炎症
又名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病因未明,自身免疫性疾病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表现,交替或反复
单侧或双侧相继发病
占眼球突出病因的1/4
激素和抗炎治疗有效
镜下: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漫性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增生及管壁病变
第11页/共29页
第十一页,共30页。
眶隔前炎型:隔前眼睑组织肿胀。
肌炎型:单个或多个眼肌,上内直肌易受累,眼外肌的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眼肌附着处球壁增厚,较正常眼外肌密度略低。
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
视神经束膜炎型:神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眶隔前炎型:隔前眼睑组织肿胀。
肌炎型:单个或多个眼肌,上内直肌易受累,眼外肌的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眼肌附着处球壁增厚,呈等、长 T1 略短或长 T2信号。
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
视神经束膜炎型:神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第12页/共29页
第十二页,共30页。
第13页/共29页
第十三页,共30页。
第14页/共29页
第十四页,共30页。
R
L
T2WI
FAT COR
增强
FAT COR
第15页/共29页
第十五页,共30页。
SAG 增强(FAT)
第16页/共29页
第十六页,共30页。
弥漫型:范围弥漫无明显肿块,眼外肌及视神经增粗,眼环增厚,泪腺弥漫性增大,边界模糊 眶内结构被硬纤维组织代替—“冰冻眼眶”(Frozen Orbit)
肿块型:眶上裂、海绵窦、眶尖、视神经等处肿块样病变,边界清楚,位于肌锥内外,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检查可见轻中度强化
泪腺炎型:与泪腺肿瘤相似,病变局限在泪腺附近,泪腺肿大,可超出眶缘之外,局部骨质无改变
弥漫炎症型: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 ,球后可见长T1、长T2信号炎症反应区
肿块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强化,若肿块斑痕化或以纤维组织为主时则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
泪腺炎型:肿大的泪腺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
肌炎型:增粗的眼外肌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
第17页/共29页
第十七页,共30页。
弥漫性炎性假瘤
双侧泪腺炎性假瘤
第18页/共29页
第十八页,共30页。
T2
T1
T2压脂
增强
R
L
第19页/共29页
第十九页,共30页。
颈动脉海绵窦瘘
指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
多由外伤引起
临床表现:搏动性突眼、血管杂音、球结膜水肿和充血、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等
第20页/共29页
第二十页,共30页。
眼上静脉增粗(有时眼下静脉可同时增粗)
海绵窦增大,眼外肌增粗,眼睑肿胀
增粗的眼上静脉流空信号和扩大的海绵窦
可观察海绵窦血液的其他引流途径,如岩上窦、岩下窦、蝶顶窦或颅底导静脉的显影扩张
第21页/共29页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颈动脉海绵窦瘘: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同侧海绵窦扩大
第22页/共29页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眼外肌肌腹增粗为主,肌腱不增粗
眼外肌肌腱肌腹同时增粗
多结构同时受累
眼外肌增粗
眼上静脉增粗
海绵窦扩张
甲状腺眶病
炎性假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第23页/共29页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点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炎性假瘤
范围
多双侧
多单侧
眼外肌
眼外肌增粗,肌腹为主
眼外肌增粗,肌腱、肌腹增粗
眶脂肪
体积增加
内有棘状或不规则增生,密度增高
眼球壁
无改变
半数可增厚且可增强
泪腺
一般无改变,少见增大
常见增大
视神经
可拉直,少见增粗
常见不规则增粗
临床情况
女性为多
逐渐发病
无痛
眼球运动障碍晚出现
上睑退缩
对激素反应不一
无性别差异
突然发病
疼痛
眼球运动障碍早出现
无上睑退缩
对激素治疗反应敏感
第24页/共29页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Case 1
甲状腺眶病
第25页/共29页
第二十五页,共30页。
Cas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