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公示材料.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公示材料.docx

上传人:woyaonulifacai 2022/3/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公示材料.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
教育部
项目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减排控制困难、治理工程与灌区建设脱节及农村农业区生态环境退化的突出问题,项5.14
1404563
河海大学
王沛芳,钱进,侯俊,王超,范秀磊
有效
发明
灌区稻田排水沟串联湿地净污系统
中国
ZL 20141003
6964。1
2014。04.22
1640166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任文畅
有效
发明
灌区防渗型生态渠道的构建方法
中国
ZL 20141003
2015。08。12
1753783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包子云
有效
6612。6
发明
一种构建农田排水生态净化系统的方法
中国
ZL 20111003
6371。1
2013。02.13
1135944
河海大学
王超,王沛芳,侯俊,钱进,高越超
有效
发明
农田排水沟便携式复合人工湿地净化箱
中国
ZL 20131028

2014。02.20
1371901
河海大学
钱进,王沛芳,王超,侯俊,范秀磊
有效
发明
置于田埂的水稻田退水水质净化装置
中国
ZL 20141006

2015。05。13
1664335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包子云
有效
发明
旱作物农田首级退水水质强化净化装置
中国
ZL 20141021
5464.4
2015.06。17
1699855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饶磊,包子云
有效
发明
一种适用于农田排水沟渠的迷宫式生态净化池
中国
ZL 20141021
6755.5
2015。
1722575
河海大学
饶磊,王沛芳,汪双君,欧阳倩,钱进
有效
发明
一种山间防止雨水冲刷水土流失的集雨净化系统
中国
ZL 20131028
3009。3
。16
1786770
河海大学
王沛芳,钱进,王超,侯俊,包子云
有效
发明
景观塔型水体曝气和生物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中国
ZL 20141006
8263。6
2015。
1711447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范秀磊
有效
主要完***情况:
王沛芳,排名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工作单位:河海大学,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4均有重要贡献,具体如下:
(1) 主持创新点1灌区沟渠系统生态化建设和修复的所有技术研发;(2) 主持创新点2灌区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截留净污的所有技术研发;(3) 主持创新点3灌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和洼陷湿地系统的所有技术研发;(4) 主持创新点4灌区水肥精准灌溉和水量水质监控的所有技术研发。
王超,排名2,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工作单位:河海大学,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确定了技术研发的总体思路、创新理念、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对创新点1~4均有重要贡献,具体如下:
(1) 在创新点1灌区沟渠系统生态化建设和修复技术研发中,突破了沟渠输水排水效率与生态效应相耦合的技术瓶颈;(2) 创新点2灌区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截留净污技术研发中,在灌区不同类型污染物净化的高效、节能、节地方面取得了突破;(3) 在创新点3灌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和洼陷湿地系统技术研发中,突破了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农田退水滞留时间不足和净污能力有限的技术难题;(4) 主持研发了灌区水量监控及调配等技术,实现了对灌区水、肥、退水污染物的自动化管理。
侯俊,排名3,副研究员,工作单位:河海大学,完成单位:河海大学,参与全部技术研发和负责专利申请工作,对创新点1~4均有重要贡献,具体如下:
(1) 在创新点1中,参与灌区防渗型生态渠道等20项技术研发,解决了沟渠“灌排高效、结构稳定、施工便捷、管理简单、投资节省”与“边坡生态化、面源截留净化、沿线绿色化”多功能复合的技术难点。(2) 在创新点2中,主持和参与灌区生活污水零价铁/微生物复合渗滤墙净化系统等15项技术研发,解决了灌区不同类型污染源治理技术难点。(3)
在创新点3中,参与灌区稻田排水沟串联湿地净污系统等20项技术研发,解决了农田退水面源污染湿地净污关键技术难点。(4) 在创新点4中,参与农田退水持留净化时间自动调控装置等10项技术研发。
崔远来,排名4,教授,工作单位:武汉大学,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1~3,具体如下:
(1) 考虑不同的灌排模式和施肥制度,系统地提出了以节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