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岭南逸史》释词摘要:在清代小说研究中,《岭南逸史》长期以来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文选释其中几个为当今大型语文辞书所失收或释义欠精的词语,以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参考。关键词:《岭南逸史》考释词语自嘉庆年间出版之后,《岭南逸史》长期以来被研究者所忽略。惟孙楷弟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与阿英先生的《小说闲谈》提及过,《贩书偶记续篇》亦列有此书。《岭南逸史》为清代中叶广东地区白话通俗小说,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清代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尤其是近代汉语俗语词提供了语料。小说以明中叶广东盗贼之乱与两广瑶族之乱为历史背景,描写文武兼备的广东书生黄逢玉,奉父命离家探望姑母,在途中分别与四位绝色美女相识相爱的传奇经历。本文以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岭南逸史(上、下)》为底本,参照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岭南逸史》为点校本,选释其中几个为当今大型语文辞书所失收或释义欠精的词语,以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参考。一、“槟榔”,定亲时男方对女方下的聘礼女娘取了茶出来,黄聪佯惊讶道:“此是姑娘了,好一个人才!面庞儿与我相公一般,不知曾吃人家槟榔否?若不曾吃时,与我相公匹配起来,2佳人才子,岂不是天上有地下无的一对好夫妻么!”(第二回)我国古代婚礼中有“以茶代礼”的风俗,把女子受聘称作“下茶”,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考本》载:“茶不移本,植必生子。故古人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把定亲时男方送与女方的彩礼称作“茶礼”,“没吃茶”用来比喻女子还没定亲。但小说中黄聪并没问张贵儿是否“吃茶”,而是问她若不曾吃别人家的“槟榔”,就可许配给他家相公黄逢玉。“槟榔”在《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1}的义项有两个:。棕榈科常绿乔木,产于热带。羽状复叶。。可供药用,有消食、驱虫等功效。看来《大词典》也只把“槟榔”当做植物来解。槟榔原产地是越南,广东的槟榔是从越南、南洋一带传入的,是最富有岭南特色的果品之一。后来吃槟榔逐渐成为广东人的一种嗜好,宋代周去非有记载:“食槟榔广州为甚,不以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2}“槟”与“宾”同音,而在两广一带的粤方言区中“槟榔”与“宾临”谐音,不仅如此,嚼槟榔所产生的唾沫是红色的,而红色表示吉利,因此,献槟榔寓含“宾临大吉”的意思。{3}因此,槟榔是广东人家款待贵客所用的珍品,明代孙贲《广州歌》咏道:“扶留叶青蚬灰白,盈口槟榔邀上客。”{4}于是,槟榔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礼果,在各种礼节习俗中发挥着象征作用。祭祀3或者待客,槟榔都是不可或缺的。“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5}在民间,用槟榔待客是一种礼节,否则便有轻视对方的嫌疑。槟榔被用于婚姻礼仪中大概始于明代的海南地区。正德《琼台志》卷七称海南各地“俗重此物,凡交接以为先客,婚姻以为定礼”,“亲宾往来,非槟榔不为礼,至婚礼,媒妁通问之初,■其槟榔,富者盛以银盒。至女家,非许亲不开盒,但于盒中手占一枚,即为定礼。凡女子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族槟榔。此俗延及闽广”。因此,小说中黄聪为了打探张贵儿是否受聘于别家才会问她“不知曾吃人家槟榔否?”清代以后,槟榔被广泛地运用到岭南各地婚姻缔结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槟榔为礼”的婚姻习俗。{6}“滇闽广各属聘礼,多以槟榔为主。间有以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