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团结就是力量两湖地区有许多由艺术家自发组织艺术群体,不过影响力有限,真正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两湖地区蓬勃的艺术面貌的则是这些小群体又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湖南青年艺术群体的集体发声源自批评家邓平祥和李路明的组织,1986年11月20日至30日湖南青年艺术群体的主要成员前往北京举办了“湖南省青年美术家集群展”,展厅位于中国美术馆。共有6个群体的43位艺术家参加了展览,这个在“’85美术新潮”之后发生的展览,希望能够超越前者,不甘步其后尘。参展群体中成立于1982年的“磊石画会”是湖南地区出现最早,实力最强的青年美术家群体,在参加“集群展”之前曾举办过两次展览,一次是1982年9月在长沙青少年宫,另一次是1983年12月在湖南省展览馆,展览在省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具有不小的影响。当时的创作主要是针对曾经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而来的突破,也给当时的沉闷的画坛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野草画会”是1983年成立于湘潭的一个群体,成员主要来自于省工艺美术学校,也是由于不满当时的油画创作现状而走到了一起,1985年的首次展览仅在湘潭市内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不过次年的展览上参展作品的质量有了大幅提高,而且对展览的布置格外讲究,观众的观展热情非常高涨,省电视台还对此次展览做了报道。“立交桥画展”的参展艺术家是另外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年龄差异较大,从展出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代沟”,正如“立交桥”所指涉的含义,“我们从不同方向来,我们到不同方向去,偶然的时刻,我们相会在立交桥上”,用2多元来形容这个群体貌再合适不过,这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上,也体现在他们所采用的版画技法上。在湖南还有由怀化师专美术科师生组成的“怀化国画群体”,和湖南长沙的“9?30画会”,前者坚信自己可以走出一条未被文明吞噬又不属于传统文人文化范畴的艺术之路,最终在“湖南省第三届青年美展”上打响名号,后者只是希望借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中国画坛,群体的创作面貌也非常的多样,没有专一的精神指向,思考不够深入,这种作品在整个80年代中期来说还是占到相当的比重。“集群展”首次进京引起了北京美术界的关注,经过商讨,随展的理论家和画家于11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与该校师生一同举行了座谈会,现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质疑的声音主要来自于范迪安、周彦、戴士和等人,他们认为参展的作品中差不多有2/3在绘画语言方面还是属于比较陈旧的,而且展览未能像前言中所宣称的那样淡化理性,相反却比较理性的构思、制作,给人以紧张感。不过展览也得到了许多中老年艺术家的赞扬,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自从1982年全国美术理论工作会议在湖北神农架召开后,湖北美术界就给全国同行留下了理论强、实践弱的印象,再加上随后几年各地的艺术活动展开的热火朝天,更凸显了湖北地区的问题。于是在1986年初,美协湖北分会决议在年内举办一次宏大的湖北青年美术节,试图扭转这一局面。展览采取自筹经费、自寻场地、自选作品、自己布展的原则,11月1日开幕,近2000件作品分别在28个场地展出,展览结束后还选择了优秀作品于次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湖北青年美术节作品选展”。3湖北青年的美术的创作实力主要集中在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和武汉市青年美协,这3家组织的展览活动最为突出。湖北美术院展出了11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虽然不像其他群体有一个所谓的共同纲领,但是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