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doc

格式:doc   大小:10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doc

上传人:lxydx666 2016/11/2 文件大小:10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相传西汉时,已有***种子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国人种植***的确凿记载则是在唐代,一首唐诗写道:“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便是***花。不过,自汉唐以来,中国人只是将***当成观赏性植物或中药材,直至晚清时期,***才被制成可供吸食的大烟,并一下子泛滥开来。从乾隆末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吸食鸦片,到嘉庆初年,吸食的人就比较多了。人们“镶竹为管,或磁或银,挑烟于盒,就灯而吸,倚枕侧眠”,抽鸦片成了社会时尚,不到二十年,整个清朝,从士大夫到贩夫走卒,“群起趋之,靡然而不返”。到了光绪初年,有人认为,大清国的人口结构是“妇女居其半,其余老弱居三分之一,吸鸦片者亦三分之一”。这个数目有些夸大,更科学的估算是:20世纪初叶,中国吸食鸦片并成瘾者,达到1300万。为什么短短20年间,鸦片就如瘟疫一样蔓延至整个中国,祸及各个阶层?原因可以归纳出一大堆,但有一点不容回避:在鸦片的社会传播过程中,身为上流阶层的社会名流起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鸦片从药品变成可供吞云吐雾的时尚消费品,其风始于社会名流。漂亮的姨太太、精美的烟枪、名贵的烟土,成为晚清社会名流标榜其身份与生活品位的标志。从前,社会名流讲究的是“红袖添香”,现在倒好,变2成了“姨太太点大烟”。而在这个以抽鸦片为时尚的晚清社会中,所谓的“名流群体”,除了王公大臣、士绅文人、富商大贾,还包括演艺界的名伶。清代的伶人戏子虽然还是被****惯地视为“贱业”,但其中的名伶、名角,就如今日的明星、巨星,实际上已获得了社会名流的地位,过上了高品质生活。当时的梨园名角汪笑侬、马连良等,都染上了鸦片烟瘾。后人描述过汪笑侬吸食鸦片烟的情景,非常生动:每天早晨醒来,汪笑侬都要姨太太先朝他的脸喷几口大烟,身子方能蠕动,然后喝点参汤。姨太太再将点好的烟枪递上去,汪笑侬闭着眼睛抽上十余口,才可以慢慢睁眼说话,起床洗漱,然后再躺下来抽烟。不抽到十筒烟,不能吃早点。所以每逢演戏的时候,戏馆的园主都要向汪笑侬的姨太太送礼,希望她将汪笑侬服侍得舒服一点儿,唱起戏来有精神。艺人抽鸦片抽得最牛皮哄哄的,大概非“小叫天”谭鑫培莫属。某年端午节,慈禧太后高兴,赐宴颐和园,命人召谭鑫培等一班名角人宫演出。其他名角都到了,只有谭鑫培未到。谭鑫培对前来请他入宫的太监说:“现在明诏禁烟,王爷们都在戒烟,我是有瘾的人,不吸足乌烟(即鸦片),再不能够唱戏。”太监回奏太后,太后笑道:“原来不过为了吸烟的事,叫他尽管人宫抽吸就是了。只要他戏唱得好,我还派两个太监替他装烟呢!”谭鑫培大喜过望。此后烟禁虽严,谭鑫培“奉旨吸烟”,再没有人敢来查禁了。自此之后,晚清“谭派”的角儿,几乎没有不抽大烟的,仿佛不抽大烟就够不上“潭派”的范儿似的。3谭鑫培的“鸦片范儿”,传给了他徒弟和粉丝;包括梨园名角在内的上流社会人物以抽鸦片为时尚,则会带动整个社会生活风尚的嬗变。晚清人已经发现,民间吸食鸦片烟,都是来自“衣冠士大夫长老之人”的倡导,人们“濡耳染目,靡然耽溺于其事”。在上海,大烟馆林立,风格也是“高大上”,不但深受有身份的社会名流青睐,而且附近的贫苦人都热衷攒钱,然后“必至沪上烟馆一尝风味”。其实,不光是抽鸦片之风,缠足、讨姨太太等社会风尚,都遵循着同样的传播路径:兴起于上流社会,随后引发其他阶层的竞相效仿。在晚清名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