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樱花树下的诗意青春.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樱花树下的诗意青春.doc

上传人:lxydx666 2016/11/2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樱花树下的诗意青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樱花树下的诗意青春访谈时间:2014年10月6日下午16点15分访谈形式:电子邮件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答:八十年代,谁能说那不是一个诗的黄金年代?我们是在诗的氛围中长大的,按伊沙的说法,我们是“八五级一代”,正好亲眼目睹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最后的辉煌,也亲历了它的衰落。我们踏入大学校门之时,正是中国地下诗歌、民间社团的最鼎盛时期,徐敬亚发起的诗歌流派大展,在我们脑海中,至今仍是那一年最重大的事件。那时,武汉的文学社团也多如牛毛,我们武汉大学八五级的几位大学才子,也搞了一个“珞珈诗社”和“浪淘石文学社”,并自称“珞珈诗派”。那真是一个***澎湃、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们每天碰头、交流、朗诵新作,和南来北往的诗人们见面。问:我知道,您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生涯,属于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这个群体。能否请您谈谈您在中学时代创作发表诗歌的情况?答:我不知道我初中一年级时写的一首散文诗《蒲公英》算不算我的第一首诗,那是出于一种少年的淡淡的忧伤。当时是在一个山坡上,看到蒲公英四处飘散,就想它们最终会落脚何处呢?回去后把这种感受记录了2下来,写得简单,但有某种单纯的伤感的东西,可能是这个打动了一些人。后来这首散文诗在《小溪流》杂志发表,还获了奖,让我和叶君健等老先生在衡山开过笔会,住在据说是蒋介石宋美龄住过的别墅里,我对那里松风阵阵的情形倒是印象深刻。在我老家,一个小县城湘乡,这算一件大事,被老师天天说,我有些得意,但也很不好意思。还收到过几百封读者来信,很多是比我年龄大许多的人写来的。那个时候文学是时代的中心,很轰动也很疯狂。让人怀念,但有时又不免怀疑。问:听说你在武汉大学就读时是一个诗歌活跃分子,能谈谈当时武大的校园诗歌情况吗?你是否受益于当时的校园诗歌气氛?答:我是1985年从湖南湘乡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的。武大当时被誉为“高校中的深圳”,是高校改革的典范。那时的校长是刘道玉,教育改革家,现在大学里常设的学分制、插班生制、转系制度等等,在大陆都是从他开始的。武汉1980年代是一个文化中心之一,哲学、艺术、文学等等都出了不少人,全国各地来这里交流、访问的人也很多,表现之一是那时讲座特别多,而且很开放,讲什么的都有,我听过很多。后来学校还鼓励大学生、研究生自己开讲座,我就是比较早讲的,好像是全校第二个吧,是学生会组织的。我讲的是第三代诗歌,还很轰动,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我们班上也有不少同学去听。当时很多人对什么是第三代还不了解。全国各地的诗人来武大也比较多,武大本身的诗歌氛围就很好,前面有高伐林、王家新等诗人,方方、陈应松、林白他们以前也是写诗的,后来才写小说。武大很早就有个“樱3花诗会”,一些老诗人像曾卓他们每年都来。到了我们八五级,我和洪烛、陈勇、黄斌等又发起了一个“珞珈诗派”,理论上主要是我写文章,点子也是我出得多。当时武大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武汉大学报》对我们很偏爱,我的一篇长达万字的评论他们分五期连载,还给我们每个人做专辑,介绍、照片、诗歌加评论。你要知道,校报是周报,而且每期也就八个版,文学版大部分时间都被我们几个学生占着,所以我们在学校里知名度很高,经常碰到教授看见我说:“你就是李少君啊?”说句老实话,难免有些得意,也很受激励。武汉高校多,我们和外校联系也很密切,张执浩、剑男、沉河等等,我们经常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