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论悲剧《赵氏孤儿》的形成机制.doc

格式:doc   大小:11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悲剧《赵氏孤儿》的形成机制.doc

上传人:dfjmvg964 2016/11/2 文件大小:1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悲剧《赵氏孤儿》的形成机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论悲剧《赵氏孤儿》的形成机制摘要:历史剧《赵氏孤儿》借历史,歌颂了时代英雄,写出了朝代兴亡,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本文从社会环境、作品内涵的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特点解读这部杂剧,从而认识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一直以来文学具有的政治教化功能。关键词:《赵氏孤儿》;民族精神;环境;时代元杂剧《赵氏孤儿》[1]是纪君祥根据《史记》所载,进行改编创作的历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高度评价:“明之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2]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清雍正时,还被法国人介绍到西欧,大作家歌德、伏尔泰看了,也深受感动,可见《赵氏孤儿》在世界文坛上也是颇有地位的。”[3]对这部优秀的悲剧作品多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对《赵氏孤儿》改编问题的研究,也就是对《赵氏孤儿》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研究;第二是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价值的研究;第三是国内外传播及其影响的研究;第四是对《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赵氏孤儿》这一悲剧产生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特点的2解读,认为《赵氏孤儿》的形成是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民族特性和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作家的文化意识、时代的群体审美意识、历史文化知识等在这样的影响下也不自觉的表现在作品中。通过作品这一“活化石”还原宋末元初的现实环境,体会时代的文化精神。一、《赵氏孤儿》的形成机制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结合具体的艺术现象,分析艺术的发展历史,进一步论证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的确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种族不同,民族心理反映也不同,而且人类心理的形成,又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赵氏孤儿》这一艺术作品的形成也得益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的影响。(一)种族――中华民族的特性丹纳所说的种族是指种族的特性,他说的种族实际上混同于民族特点,认为民族性是民族的“永久本能”,是“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4]只要是同一种族,即使时代不同,总在内心深处有一些原始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更多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的积淀下的是历史的产物。民族特性不会消失,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精神生活中,一旦形成了的东西,就不在消失,在某种程度上,一切都保存了下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它还会出现。”[5]因此形成《赵氏孤儿》的种族机制更多是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的审美****3惯和爱好。――人道观念和宗族观念“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6]这源于中国民族源远流长的人道的观念,这种人道观念指是强调人的社会关系,注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的文化,并且以礼仪来调节的。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论语?卫灵公》)董仲舒“《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7]儒家讲求人伦之礼,把复仇上升到了做人的道德规范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复仇的观念在我国不论是庙堂还是民间都是受到肯定的。剧中在屠苏贾设计灭杀赵盾全家时,赵朔――驸马嘱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