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
1
后汉书·张衡传
南朝·范晔
第一课时
2
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国语》 、《战》(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他)也不去应召。
21
第2—4段:
正音:五载复还(zǎi) 伺者因此觉知(sì)
实词: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往往)(升迁)
通假字:形似酒尊(通“樽”,酒杯)
古今异义: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地指名征召)
文言句式: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
验之[以事](状语后置)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22
第二三段翻译: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23
第四段翻译: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
24
第四段翻译:
(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25
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
合盖隆起,
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
质地
外形
雕饰
分析第四段:
26
候风地动仪之构造示意图
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
构 造
27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作用)
(效果)
(评价)
(验证)
(使用)
28
第5段:
通假字:一时收禽(通“擒”,逮捕)
古今异义:时国王骄奢(郡主)
衡下车(官吏初到任)
29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阴知奸党名姓,
一时收禽,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果断正直
聪明机智
果敢决绝
政绩卓越
分析第五段:
30
通假字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员:通“圆”
形似酒尊 尊:通“樽”
傍行八道 傍:通“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尊:通“樽”;振:通“震”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禽:通“擒”
知识梳理
31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寻其方面 (古:方向。今:事物的几点之一)
不好交接俗人(古:结交。今:接管、移交)
衡下车 (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常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