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3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docx

上传人:春天的小花 2022/3/7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流派
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穴法派:王熙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
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
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
能与几条经脉有关。(朱震亨)
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
平针法 : 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
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 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
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
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

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
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
着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
1 张机 字仲景 东汉 《伤寒杂病论》
阴证用灸 热证禁灸 a 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 b 灸治三阴(温经复脉 ; 温阳举陷;回阳救逆) c 重视辩经
善用特定穴 d 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
2 王熙 字叔和 西晋 《脉经》
a 以虚实分经辨证 补充有经病候 b 发展俞募穴理论 记载五输穴运

3 葛洪 字稚川 东晋 《肘后备急方》
《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着 109 针灸急救方 99 救急灸方
A 卒病用灸 灸治部位简明易学 b 隔物灸法说 c 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 壮数以阳数为主) d 创用一夫法 最早使用同身寸 4 陈延之 晋隋 《小品方》
灸法简便 重视化脓灸 施灸选穴
5 刘涓子 东晋至南北朝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

“针烙” “火针” 治痈疽
6 巢元方 隋朝 《诸病源候论》
经络病机 (正经 奇经 主要针对内科疾病)
7 杨上善 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
《太素》 a 现存最早《内经》注本 b 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 c 分类: 19 类 d 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着
考订经穴理论 阐释经脉腧穴定义 以经统穴 为针之法,调气为本
8 孙思邈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a 善用指寸取穴法 b 强调经外奇穴 c 首创阿是穴 d 考订名堂图 用彩
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
9 王焘 唐代《外台秘要》
a 以经统穴 352 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 督膀胱)
经原则统穴

创举 惜散佚。
b 根据论行不论
宋金元 唯取灸法(a 适应症广泛, 方法多样 b 灵活调整施灸程度 c 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 10 杨玄操 唐代 注释《难经》《难经集注》 11 王冰 唐代《黄帝内经素问》
注《素问》影响最大 引用古籍多 补充缺漏篇章
宋金元
1 王惟一 又名王维德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 b 绘制经脉图 c 记载 354 穴 d 论述经脉巡行
及腧穴 e 厘正经穴取穴分寸
2 庄绰 字季裕 南北宋 《灸膏肓俞穴法》
《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