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彝族服饰介绍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73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彝族服饰介绍课件.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3/8 文件大小:1.7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彝族服饰介绍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彝族服饰介绍
现在学****的是第1页,共17页
简介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装束一脉相承。
现在学****的是第8页,共17页
(3)红河型
这类服饰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地区,以建水、石屏、元阳等县最为典型。妇女服饰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普遍着长裤,衣罩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多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服饰色调极浓,并贯用配套的对比色,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男子服饰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
现在学****的是第9页,共17页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现在学****的是第10页,共17页
(5)滇西型
这类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妇女上装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着长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之间的山区女装色彩艳丽,多绣花纹,佩带绣花毡裹背,其他地区较质朴、素雅。其头饰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缀五彩缨络、串珠等饰品。颇有南诏王室贵族华美艳丽的遗风。过去男子穿右衽大襟长衫,宽脚裤,头包青帕,腰系布带或皮兜肚,现在多穿时装。
现在学****的是第11页,共17页
(6)楚雄型
这种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及邻近地区。这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现时属东、南、西、北、中彝语六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其服饰尤显纷繁多彩。总体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着长裤,是现代女装的基本款式。女上装花饰繁多,色彩艳丽,图案以云纹和马樱花一类的花卉为主,多装饰在上衣的胸前、盘肩等特定部位,工艺以镶补、平绣为普遍。妇女头饰大体可分为包帕、缠头、戴绣花帽三类,若细分则有四十余种,而每种头饰又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彝族的标志。男子服饰日趋汉化和时装化,但仍有不少地区保留着披羊皮褂、着火草和麻布衣的****俗,这是其它地区彝族服饰所罕见的。
现在学****的是第12页,共17页
女子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现在学****的是第13页,共17页
男子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因此汉语称其为“天菩萨”。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现在学****的是第14页,共17页
彝族图案
现在学****的是第15页,共17页
彝族服饰的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  泛称为“夷”。其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意思都是“黑族”,因为彝族崇尚黑色。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