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庄子》
——道家经典《南华真经》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庄子的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烙上时代印记,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人们的需求对庄子寓言的主题有所折中或曲解,故阅读《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本义、释义和取义。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庄子的文风——恣肆而汪洋辟阖
《庄子》散文文风恣肆。文章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内篇以题概篇,外篇和杂篇取篇首关键词为篇名,但并非后人所加。结构上分总自然,意到笔随,得心应手,汪洋辟阖,千姿百态。
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先也”。
《庄子》的文风
《庄子》善于用寓言说哲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一是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随意夸张。将自然万物赋予灵性;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
二是寓言故事密度大,往往用寓言代说理,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
三是寓言主题具有多义性,寓言形象的客观含义往往超越作家的主观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历代解读烙上时代印记,有所折中或曲解,故阅读《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本义、释义和取义。
四是文风恣肆。没有固定模式,分总自然,意到笔随,得心应手,汪洋辟阖,千姿百态。
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先也”。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从《逍遥游》看庄学三义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言归根结底都是寓言。
《庄子》寓言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寓言故事和形象所表达的思想往往超出作者的创作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庄学三义”是指庄子创作寓言的本义、注者解读寓言的释义、读者接受寓言的取义。
历代注家往往受到时代思潮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本义;读者更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
理解歧义是正常现象,但不可以强加于作者。
《逍遥游》本义
本义:超越时空、功利和物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
前半篇以鲲鹏为主,反复引譬设喻,层层否定,推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寿夭,凡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后半篇以辩论的形式,反复引譬设喻,层层递进,分别阐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无名、无功、无己,合为无为。做到无为才能达到逍遥。
寓意:功名利禄是人生的累赘,只有彻底摆脱功名利禄的累赘,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精神自由建立在超越物质的基础之上,不能超越物质世界,就不可能获得精神自由。
《逍遥游》的释义
传统的权威解释为“适性说”,即适应本性就是逍遥。
郭象《庄子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任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引用此说并按:“即此篇之题义。意谓天地之间,事物有大小之不同,人类修养也有高低深浅之别,然而各求‘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即是逍遥至乐,不宜用人为的方法勉强为之分出优劣胜负”。
按照“适性说”的解释,《逍遥游》中的鲲鹏、蜩与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冥灵、古椿、彭祖、知行德能者、宋荣子、列子、圣人、神人、至人等,都各当其分,同样逍遥。
《逍遥游》释义折衷的时代烙印
《逍遥游》适性说的释义与庄子的本义不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和释义者人格的烙印。
时代烙印。汉末党锢之祸以来,品评名节成为风气。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篡权,排除异己,施行恐怖政治。追随司马氏可保性命,难保名节;拥护曹氏可保名节,难保性命。面对两难的选择,研读老庄,清谈玄理,回避现实,追求超脱,成为文人的时尚。魏晋文人渴望精神超脱,但却不能超越物质的享受,于是折中或曲解庄子的逍遥游,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折中释义沿袭到东晋甚至更久远。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亦然。
《逍遥游》释义折衷的人格烙印
向秀为山涛所知,与嵇康、吕安为友。佐嵇康锤锻,共吕安灌园。雅好老庄之学,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康诛,秀应召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至此?”秀曰:“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郭象少好老庄,能清言,言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
《逍遥游》的取义(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