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品和人品,成了真善美的象征,布偶的我由衷的爱戴和崇拜。
《读者》读书笔记4
《朗读者》这本书,也许两年以前就我听说过同名的电影,也知道了原著。因为当时的电影的确太出名了,貌似那一段时间的话题就是这个,所以前两个礼拜去城区买办事的时候,顺便把它买了下来。一般来说,相对于电影,我更加喜爱阅读。终归,让我在电脑面前坐上两个小时双手不碰键盘和鼠标的确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了,虽然我下载好了电影,但是我还是选择买书。不过貌似买这本书的经验的确比较难忘:背着十多斤的电脑跑了大半个杭州,回来以后肩膀几乎都要断了,现在一想起来肩膀貌似就有点发酸的说。接下来,就言归正传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米夏患上了猩红热,一次在他回家的路上不幸发病。住在旁边的一位30多岁的女子:汉娜将他送回了家。然后米夏为了感谢汉娜为前往她的居处,在汉娜的屋里,两人相互吸引,发生了关系。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米夏和汉娜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间。汉娜经常让米夏为她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让米夏朗读给她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渐渐出现裂痕。最终有一天,汉娜不告而别。
时间飞逝,转瞬之间,米夏成为了一名研读法律的高校生。在一次听审中,米夏惊异的发觉,站在被告席上的战犯尽然是汉娜。在审判期间,米夏醒悟过来汉娜其实是一名文盲。但是她自己却不情愿承认,宁可被诬告而入狱。而米夏也选择了躲避,即便是在汉娜被判决时,也没有站出来。
在汉娜被判处无期监禁之后,米夏生活也陷入了一团乱麻。多年以后,米夏在离婚后的一次读书中萌生了再次为汉娜朗读的想法。于是他起先为汉娜录制磁带,并将它们寄给汉娜。在米夏的帮助下,汉娜学会了阅读和书写。最终,汉娜被确定提前释放。但是米夏却始终躲避,这最终导致了汉娜在出狱的前一个晚上选择自杀。得知消息的米夏无比懊悔也无比自责,他最终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是德国的作家所写,所以读上去给人以一种非常肃穆的感觉。这在之前我阅读的一些书籍都无法带给我的一些感受。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给我们呈现的,根据我的理解,或许是对经验过的那场斗争的反思。而且他选择的视角也非常独特,选择了两代人中普一般通的一男一女来呈现。而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选择,带给了我们对人性,对斗争的反思。
首先,我感觉,汉娜在整个故事中,象征着被无辜卷入那场残酷斗争中的一般人民。而汉娜是一个文盲的设定,其实也是作者为了更加凸显出汉娜的悲伤之处而添加的一个设定。在整个故事中也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汉娜不会阅读与书写,迫使她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斗争中,同时也让她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有一个细微环节在书中反复出现:每次汉娜与米夏ML之前,都会用清水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这个细微环节,其实呈现的,是汉娜想要洗掉自己心中的罪恶和愧疚。其实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犯,她只是一个无辜地被卷入那场斗争的一般女子,却因为自己的过失而犯下了错误,而她也意识到了这个错误,想要尽自己所能去弥补。她的悲伤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宽容她。甚至米夏也没有。在学会书写以后,汉娜也给米夏写过好多信,但是米夏却一封都没有回过。这无疑导致了汉娜的无望。因为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细微环节:汉娜在进入监狱以后也很频繁地清洗自己的身体,但是最终的几年,她却放弃了,自暴自弃。而她最终的自杀,其实也是米夏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悔悟,她才会选择离开。这也是作者想要告知我们的:不论别人犯下如何的错误,都要学会宽容,接受。更何况那些本无意犯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