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苏轼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苏轼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309048309 2022/3/1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苏轼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题西林壁》苏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本诗是作者游庐山之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说明了一个、学生自主学****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四、探究品析,逐层悟理。
(一)移步换景看庐山 — —角度不同景各殊。
1、作者写了他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①学生汇报。
②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③出示各个角度看庐山的简笔画,同桌讨论,如何连线让字与画结合起来。
④指名同桌上台合作完成连线,集体评议。

2、作者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3、(播放庐山风光)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希望同学们能边看边想刚才学的两句诗,想想作者在哪个角度看的山,找找片子里的岭和峰。
4、欣赏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你想说什么?再读这句诗,把你的种种感受读出来。
5、刚才作者站在不同的空间方位上看到的庐山各不相同,那么,还可以怎样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呢?(不同的时间、季节、天气等)
6、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 —(引读前两句诗)
7、过渡:作者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庐山的景多景美,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啊!那么作者在看山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感悟呢?我们来看后两句诗。
(二)跳出庐山思人生 — —人生如诗诗启人。
1、出示后两句诗,请大家多读几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谁能用 “之所以 … …是因为 … …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3、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启发引导学生领悟诗的哲理。
4、齐读后两句诗。
5、感情朗读整首古诗,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听的人也恍然大悟。
6、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7、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周围的同学呢?是看缺点?看优点?还是优缺点全面看呢?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客观地看待事物,才不会陷在它的圈子里,才会取得正确的认识。
五、配乐朗诵,铭记诗理。
1、让我们齐声朗诵古诗,把它读进我们的心里去,让它在以后的岁月中指引我们的行动。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鼓励学生多读诗、好读诗。
2、作业:①推荐苏轼古诗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②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