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氓》教案(详案).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氓》教案(详案).doc

上传人:whetyo 2022/3/11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氓》教案(详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课题:《氓》
教学目的:
1 掌握《诗经》的根本知识。
2 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故事脉络。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4、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并进展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及难师小结:《氓》这一曲哀婉的爱情悲歌告诉我们,爱要用真心,热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圈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女兮,无和士耽”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该铭记于心的箴言。
老师:既然《氓》出自《诗经》,那它就不可防止地要用到赋比兴的手法,下面我们来学****赋比兴的手法。
五、讨论探究
1、探究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明确:《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举例《诗·魏风·硕鼠》的第一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爰得我所。"把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表达了奴隶的对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带路人。”
5
,《诗经》中的《关雎》。
《氓》(1)赋的运用,第一、二、五章表达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2)比兴的运用:第三章第一、二句和第四章第一句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颖润泽喻女子年轻貌美,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表达,这是“兴”。,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六章“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是比兴手法,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同时①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②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③女子的忍受是有限度的.
老师小结:通过刚刚的学****大家对《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有了深化的理解,而这些手法是高考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之一的表达技巧中的一种,我们就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下面的诗歌.
六、介绍高考诗歌鉴赏考点,做课堂练****br/>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⑶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7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⑴《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赋         。
⑵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详细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⑶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绘。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用 (填字母)(C)
A、赋 B、比 C、兴
3、《小雅·常棣》中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诗句,用的是 的手法. (比)
4、诗经《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表达了诗经的形式特点:四言为主, 。(重章叠唱)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诗的学****我们理解了几千年前的一首爱情悲歌,女主人公勤劳、温顺却不失坚强,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主人公
7
的朝三暮四、放纵负心的行为那么应遭到我们的指责、唾弃。
但是爱情毕竟是美妙的,它是“执子之手,和子偕老”的美妙理想,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是“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理性思索。是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是 “,自难忘”(《江城子》)的思念,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眷恋。让我们祝愿《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八、布置作业: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用了什么手法?
答: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用了什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