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最新陈国维.doc

格式:doc   大小:277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陈国维.doc

上传人:小果冻 2022/3/11 文件大小:2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陈国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陈国维
2
农村丧葬礼仪中的孝道思想——以乐居乡丧葬习俗为例
2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手册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农村丧葬礼仪中的孝道版为代表。
2
农村丧葬礼仪中的孝道思想——以乐居乡丧葬习俗为例
6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6
主要文章有:侧重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承继问题以吴峰?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2001年发表文章为代表。侧重孝道思想传承研究以周彦新?试论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演变?,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发表文章为代表。而从丧葬视角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主要有靳凤林?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1996年,彭兰红?丧葬礼俗的文化意蕴及文学功能?兰州大学,2022年。
以上文章都只是从理论着手,对“孝〞的产生、开展、历史意义及其社会功用进行了阐述,或者从传统文化中解读“孝文化〞。但是,从丧葬礼俗来透析我国传统“孝道思想〞的研究缺相对较少。所以,我试图通过对乐居乡地区丧葬礼俗的分析来探讨孝道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2
农村丧葬礼仪中的孝道思想——以乐居乡丧葬习俗为例
6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6
一、死亡和灵魂不灭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开展水平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死亡观,不同的死亡观亦产生不同的丧葬礼俗。
〔一〕中国人的死亡观
生死事大,人类对死亡的认识与人类对生命及其它生命活动的认识一样懵懵懂懂。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死亡的探索。对死亡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使得各种文化思想发生剧烈碰撞,并近一步升华。其中不乏先贤们对死亡的独到见解。孔子回避谈死,所以当子路问他
2
农村丧葬礼仪中的孝道思想——以乐居乡丧葬习俗为例
8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8
“死亡〞之事时,他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这表达出了他对生命的深彻感悟。在他看来,人生有限,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最有价值的事。思考生比研究死更有意义,人更重要的事活在当下。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孔子的态度显然是现实的,这种态度表达出的是儒家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在这里孔子并没有放弃对死的问题研究,只是将“死〞理性的暂且搁置。孔子的这句话里,也辨证的支出了生死的关系,即生与死是相互矛盾,相联系的,认识了生也就认识了死,认识生是认识死的前提。
如果说儒家是在生中探寻死,那么道家那么主张“出生入死〞 ?老子·五十章?
。将万事万物归结于道中。老子,通过对人、天、道三者的关系来揭示死亡,他指出“飘风不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二十三章?
的观点。他把人的死亡同天地不能长久相联系,用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的死亡之必要性。道家不患死也不哀死,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以至于老子死后,他的好友秦失去吊唁,哭了三声就出来。因为,在他看来,老子的死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没必要与悲哀相联。庄子妻死,庄子竟“鼓盆而歌〞,他认为妻子的死犹如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再自然不过了,故而不必悲伤。阮籍的母亲去逝,其闻后,还能平静下棋。可见,道家面对死亡是何等的坦然,任性。这种死亡观,对中国人的死亡观影响颇大,中国民间素有对生死冠之为“红白喜事〞。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佛教将“涅盘〞引入人们的生死,在佛教那里,死变得阴森,恐怖。佛教认为,人不只是一“生〞,而是有无数的生死轮回。人生的痛苦在于肉体,肉体最大的痛苦在于死亡,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切的罪恶都在于人身这副“臭皮囊〞。人的肉体是要腐灭的,但灵魂却可以转生,而且要承受前生因缘铁一般的命律。人要与自己的肉体做斗争,只有战胜自己肉体的人才能到达“涅盘〞。这种肉身,与灵魂相别离的生死观,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也有所影响,藏族的“天葬〞习俗就是受其影响。
2
农村丧葬礼仪中的孝道思想——以乐居乡丧葬习俗为例
8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8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中国人生死观影响较大的是儒、道两家的死亡哲学。他们在领悟死是一种必然之后,并没有陷入悲哀之中无法自拔,被死所困扰痛苦,而是从死的必然中超越出来,去悟生、珍生、求生、务生。
(二)灵魂不灭观
在研究死亡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