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脑梗死的护理查房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64页
基本资料
612
性别:女
年龄:86岁
婚姻:已婚
职业:农民
主诉:突发头晕、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3日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64页
现病史
20压常与脑动脉硬化并存,相互影响,使病变加重。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往往加速脑动脉硬化进展。
如钩端螺旋体体引起的脑动脉炎
-栓塞。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64页
危险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64页
发病机制
在颅内血管病变基础
如动脉内膜损害破裂或形成溃疡
在睡眠、失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时
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
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纤维增生、动脉变硬、迂曲、管壁厚薄不匀、血小板及纤维素等粘附、聚集、沉着、形成血栓
血栓扩大,管腔狭窄,最终动脉完全闭塞。
随血管闭塞快慢,部位及侧支循环提供代偿程度,出现不同范围、部位的梗死
血压下降,血流缓慢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6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64页
临床表现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64页
临床表现
头晕 头痛
口角歪斜 流涎
失语
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64页
临床表现
其他还可能出现:
眼睑闭合不全
眼球震颤
伸舌偏斜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霍纳征、欧本海姆征、夏道克征
感觉异常:痛觉、温度觉异常
痴呆
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64页
临床表现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64页
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50-60岁以上动脉硬化者,
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
年轻发病者多见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炎
前驱症状,头晕、头痛
部分病人有TIA史
多为安静休息或睡眠中发生。多数意识清楚,少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体征常表现如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64页
临床分型
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
1 前循环梗死 颈动脉
2 后循环梗死 椎基底动脉
3 腔隙性梗死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6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64页
分 型
据起病形势
特 点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起病6小时达高峰,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者昏迷,多见 血栓-栓塞。
逐渐加重,持续6小时至数日。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重者颅内压增高、昏迷、死亡。
起病2周以后仍逐渐进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端血栓形成。多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脑灌流减少有关。
临床分型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64页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血常规
血糖、血脂 病因
血液流变学
凝血功能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64页
CT :最常见,显示低密度影
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64页
MRI:显示缺血组织大小、部位,还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小脑小梗死灶。
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64页
TCD:判断颅内外血管下肢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建立有帮助。
放射性核素检查:有无局部血液灌注异常。
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64页
DSA: 显示血栓部位、程度、侧支循环,不作为常规检查
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64页
治疗要点
分型、分期的个体化治疗
急性期(1-2周)、恢复期(2周-6个月)、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64页
治疗要点
目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系统的进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
(1)早期溶栓:发病后6小时内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链激酶
(2)调整血压:一般不使用降压药,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220mmhg,以免导致脑血流量不足,加重脑梗。
(3)防治脑水肿:梗死范围大或发病急可引起脑水肿。脑水肿加剧脑梗死。
(4)抗凝治疗:适用于进展型。出血性梗死有高血压者禁用。
(5)血管扩张剂:脑水肿消退时可适当使用,(亚急性2-4周)
(6)高压氧舱治疗 : 提高血氧供,组侧支循环形成,增加脑灌注,有氧代谢
(7)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氯吡咯雷等的使用
(8)脑保护治疗:降低脑代谢,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依达拉奉
(9)中医药治疗(10)外科治疗(11)血管介入治疗
现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