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认识人民币.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认识人民币.doc

上传人:brozn 2022/3/11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认识人民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一册教材和前两册教材一样,都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历的根底上编写的。教材中一方面努力表达新的教材观、。第一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也就是教材的左上图,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标准(如:硬币、别针、三角形、正方体等等,来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二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一样,也就是教材右上图,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和文具盒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一样。这又让学消费生疑问,难道他们一样长吗?让学生在这样疑问和矛盾相碰撞下进展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一样,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我们再看看教材接着出现“做一做”的三道题,这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到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和被量物体进展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展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场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展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2、重视培养和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根本的长度单位, 假设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展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例如:教材上厘米的教学时,先用承受的方式教学厘米,也就是直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由小精灵说:“这是1厘米.”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接着再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建立1厘米的表象。如:指一指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厘米,想象一下我们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量一量食指的宽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时机。在教材中例2、例3、例4都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实际长度的时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在量中体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和掌握测量的方法。
(3)培养估测意识。
教材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中浸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稳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历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和估测策略。例如练****六中的第6、8题。
其实在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事物长度的估测总是比实际长度差得太远。”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你们是如何解决的?(这里可以让老师们发表意见)其实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的表象不清楚,因此无法确定估测物体大约含几个这样的长度单位,由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弄清各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
l         主题图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络。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显然学生就会仔细观察图,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如车上写着每辆车准乘70人,:“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自然就引出例题所需要的计算题.
不进位加
u       例1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