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黔南2020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三).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黔南2020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三).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3/1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黔南2020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三).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黔南2020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
1. (2016·威海)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迂回(yū)    卷帙(zhì)   确凿(záo)     妇孺皆知(yú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 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10. (2020·贵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 , 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 , 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诚能如是
④令心意不驰走
(2) 下列对“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 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11. (2020·贵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200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
当时***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 第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