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简报第26期.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简报第26期.doc

上传人:yunde112 2014/10/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简报第26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简报
格中发(2014)第26期
正安县格林中学编 2014年10月11日
城东片区送教到格林中学
2014年10月10日上午,城东片区教管中心“送教下乡”教学研究活动在我校开展。来自正安三中、芙蓉江中学、尹珍中学、太平中学、格林中学的部分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组老师参加此次活动。
来自三中的邹国强主任在八(1)班执教语文科“示范”课《观刈麦》。邹老师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紧紧抓住诗的情景和意境,从诗的肌肤、诗的血液、诗的骨架、诗的心脏逐层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通过探究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势,初步了解了唐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明白了当时的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生产关系。从而明白《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农家麦收繁忙的场景,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愧疚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赏析:“两个场面,一种命运”。开篇四句交代背景,一“少”一“倍”,写出农人的繁忙,同情之情已现;“覆陇黄”写出一派丰收之景。但丰收带给农民的是什么呢?这里为下文埋下伏笔。主体部分写了两个繁忙的劳动场面:一是全家人抢收小麦,一是“贫妇人”拾“遗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如此炎炎酷暑,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农人们竟然有如此反常的心理,其生活之艰辛令人痛心!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有麦可收者似乎是幸运的,但一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家田输税尽”,“贫妇人”才“拾此充饥肠”的,很自然让人想到,她的昨天正是刈麦者的今天,而她的今天,或许正是刈麦者的明天啊!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两种生活,一份悲悯”诗人一“观”之下,想到自己“不事农桑”,却“有余粮”。两相对比,不由心生愧疚,以至于“尽日不能忘”。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悲悯情怀啊!可惜诗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县尉,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怀着沉重的心情,作此《观刈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来自太平中学的万利新老师在三楼多功能教室执教八(2)班数学科“示范”课。万老师用马克思的名言:“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激发学生兴趣。万老师本节课始终以探究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圆规、三角板等教具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性质”。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对角平分线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证明过程记忆深刻。都觉得这样的课容易理解、不知不觉就懂了。
来自芙蓉江中学的杨静老师在三楼多功能教室执教八(1)班物理“示范”课。杨老师采用放无声电影导入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杨老师与学生一起用实验来验证声音的产生。又和学生一起实验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里的传播,通过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学生整节课热情高涨,兴趣倍增,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
来自尹珍中学的刘忠玲老师在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