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五、恶乎往而不可1.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恶乎往而不可1.doc

上传人:brozn 2022/3/12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恶乎往而不可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恶乎往而不可》教案
陈晓淑 漳州一中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才能:通过对“形”和“神”的理解把握庄子安时处顺的生死观.
2、过程和方法:结合群文阅读材料,通过文本分析理解庄: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非常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非常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和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
庄子将这种物我合一的状态称为“物化”,因为没有了人的优越感,没有了物我的界限,以这种物化的角度对待世界,站在宇宙变化的角度对待万物,对待病老、生死,才能超脱人的有限,到达“天地和我并生,而万物和我为一”的忘我状态。(板书:忘我)
四、体会“形之逝”——顺化
成玄英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庄子又是如何对待死亡的呢?
1、子来病将死,其亲人的态度如何?世人对待死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其妻子环而泣之”。世人对待死亡总是抱着悲伤和恐惧。
因为在世人看来,死亡意味着终结,而且死亡的经历是无法传递的,因此世人对待死并不能坦然处之.
2、子犁为何要呵斥他的家人,子犁是如何对待死亡的?(朗读语句)
明确:“无怛化!"意为“不要惊扰了变化。”说明子犁认为人的死亡是正在经历一种变化,那么我们就应该顺化,顺应这种变化.“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犁亦惊叹于造化的神奇和伟大,认为人死后也许变为鼠肝,也许变为虫臂,这种物化的观点来对待死亡,死亡便不是终结,而是融入了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人死后承受自然熔炉的重新冶炼,承受自然造物主的重新安排.
3、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明确:因为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安时处顺,:
①庄子以“父母于子”的常理要说明什么道理? 儿子对于父母,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一切听命于父母。而对人来讲,阴阳变化的地位和意义远远超过父母。它阴阳使我接近死地而我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它有什么罪呢?子于父母的顺从,是人伦社会的常理;而人对阴阳变化的顺从,是自然大道的常理。(郭象注:“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成玄英疏:“故知违亲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阴阳,未之有也.”)简单说就是,人既然应该顺从父母,就更应该顺从阴阳。生为阳,死为阴,顺应阴阳即顺应生死。(学生疑问:是不是要我们逆来顺受?)
②你是如何理解“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结合“鼓盆而歌”“形”开场,用“生"使我辛劳,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休息,因此善待我的生,,总不免于奔劳。世人莫不乐生恶死,担忧变老,惧怕就死。面对世人所悲哀和恐惧的死亡,
庄子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应该坦然面对。生死就如同季节变化一样自然。死亡意味着融入自然。《鼓盆而歌》记庄子答复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和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吕览》高诱注刚引庄子佚文说:“生寄也,死归也”,人生如寄,生只是形体暂时寄居于天地间,而死,才是永久归家.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散那么为死。假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译文: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
无生命——元气——形体—-生命——死亡(归于无生命)
③大冶铸金和犯人之形两者是什么关系?要说明什么? “大冶”和“金", “造化者”和“人”,构成了一组类比、对照关系。成玄英疏:“夫洪炉大冶,熔铸金铁,随器大小,悉皆为之。而炉中之金,突然跳踟,殷勤致请,愿为良剑。匠者惊嗟,用为不善。亦犹自然大冶,雕刻众形,鸟兽鱼虫,种种皆作。偶尔为人,遂即欣爱,郑重启请,,用为妖孽也."莫邪是宝剑,但假设铸金时,金跳出来说一定要铸成宝剑,,偶尔成了人就欢喜跳跃说:“成了人啊!成了人啊!
”造化者一定会认为他是不桔祥的人。金不要汲汲于追求成为宝剑,人也不应以万物灵长自居,人死后承受造物者的安排,化为鼠肝也好,变为虫臂也罢,再变为人也好,造化的安排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们更应敬畏自造化,顺应自然之道。(朗读提示:哪个字出现频率高,而且要读重音?--“必”!)这再一次说明了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