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登黄鹤楼3.docx

格式:docx   大小:17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黄鹤楼3.docx

上传人:qnrdwb 2022/3/12 文件大小:1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黄鹤楼3.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设计表
一、根本信息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
课名
登鹳雀楼
老师姓名
段榕玮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8课
学时
1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设计表
一、根本信息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
课名
登鹳雀楼
老师姓名
段榕玮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8课
学时
1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互相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开展。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解决措施: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重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的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图片导入,介绍鹳雀楼。
0’0”- 1’36"
大致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欣赏图片美景。
找出图片上的黄河、夕阳、帆船、远山,和鹳雀楼。
,看图说话;
白板的“拖拽和挪动”功能。

1’37”— 3’10”
引出“鹳雀楼”。
理解关于“黄河”和“鹳雀楼"的资料.
1。初步认识 “鹳雀楼";
“鹳雀楼"。
白板的“拖拽和挪动”功能.
3’11”- 3’57”
理解“鹳雀楼"名字的由来。
介绍四大名楼;
重点介绍鹳雀楼。
理解四大名楼和“鹳雀楼"名字的由来。
“显示和隐藏”功能.
走进古诗,呈现故事。
3'58"-5’20”
理解诗人及古诗的背景。
认识诗人王之涣;
1。读资料卡理解诗人;
“显示和隐藏"功能.
理解古诗的背景。
,知背景。
5’21”- 6'40”
感悟美景,和诗人共情。
欣赏并赞美图片风景.
观察图片,自由赞美。
“显示和隐藏”功能。
赞美图片上美丽的风景.
6’41"—8’12”
熟读并感受诗句译文。
通过现代诗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句含义。
指名读,男女生分别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
“显示和隐藏”功能。
8'13”—8’26”
熟读并感受写景诗句.
读诗人对风光的赞美诗句。
读古诗,体会古人的赞美。
“显示和隐藏"功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