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2、明确考点,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页,共39页。
一、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第二页,共39页。
二、
闻 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03春招
第十六页,共39页。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04全国
第十七页,共39页。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第十八页,共39页。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第十九页,共39页。
羌笛、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1、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4、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二十页,共39页。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
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 冷萧的清秋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漫成一首 (杜甫)(1999)
江月人去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东坡(苏轼)(2006)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写景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
05江苏
[答案]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分析三、四句中作者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营造了一个孤寂落寞的意境。
04福建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04广东
【答案】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