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页 /总页数 6 页
先秦描写爱情的诗词《诗经·卫风·伯兮》阅读
【#诗词鉴赏# 导语】这首诗主要写古代战争,以思妇的口吻来叙事、抒情。全诗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头痛 第1页 /总页数 6 页
先秦描写爱情的诗词《诗经·卫风·伯兮》阅读
【#诗词鉴赏# 导语】这首诗主要写古代战争,以思妇的口吻来叙事、抒情。全诗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头痛,进而由头痛到患心病,从而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下面就和无忧考网一起来详细了解下这首诗,欢迎阅读!
《诗经·卫风·伯兮》
先秦·佚名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自从你东行之后,我的头发便如飞蓬般散乱。
难道是因为没有膏脂吗,只是因为,为谁修饰颜容呢?
第3页 /总页数 6 页
【赏析】
“女为悦自己容”,悦己者不在,就没有了梳妆打扮的兴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任头发像杂乱的蓬草一样,让认简直触目惊心。当然,这含有稍微夸大的意味,头发是女子最在意的一部分,她无心梳理,则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态度,是虽丈夫忠贞的体现。“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两句,一问一答,用设问的手法,表达自己“首如飞蓬”的原因——丈夫不在,再也没有值得为他梳妆的人。诗中的“飞蓬”,据说还有深一层的意思。飞蓬根甚浅,极易断折,飘摇不定,遇风则四处飘落,这也是他得名的一个原因。诗中女子的思念正如这四处飘浮的飞蓬,无处着落;而他的丈夫更像战场中的飞蓬,漂泊无依。
这几句语气强烈,感情充沛,很有力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及忠贞痴情态度。
扩展阅读:卫风简介
经前人考定,邶、鄘、卫都是卫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第4页 /总页数 6 页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〇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