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第一页,共79页。
什么是管理?
一个组织为实现其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促进其相互配合,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第二页,共79页。
为什么合理用药的具体条款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调查、反馈、干预
追踪、评估
第十九页,共79页。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具体负责者——药学部门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认真履行职责,组织、牵头推进全院合理用药工作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方法和参与医院合理用药的工作方法。
药剂科主任牵头、临床药师、药房管理人员、药师参与、配合管理。
药剂科(药师)应参与到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在全院合理用药中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探讨管理方法、措施
第二十页,共79页。
具 体 做 法
第二十一页,共79页。
一、建立多部门合理用药合作小组
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建立多部门合理用药协调组织(药学、医务、纪检、检验、院感)
成立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小组,发挥抗感染专家的作用
第二十二页,共79页。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OO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二章 药事管理组织
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监督、指导本机构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用药。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
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的日常工作由药学部门负责。
第二十三页,共79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试用)
管理组织及其职责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第二十五页,共79页。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
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价格相对较低
第二十六页,共79页。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2.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第二十七页,共79页。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3.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明显
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 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新上市的抗菌药物。
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
药品价格昂贵。
第二十八页,共79页。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本《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进行治疗。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
第二十九页,共79页。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2.处方权限:
非限制使用---所有具执业资格的临床医师;
限制使用---主治医师以上人员;
特殊使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
经专家会诊同意
副高及以上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可以越级使用,但仅限于1天用量。
第三十页,共79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规定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会诊记 录单
第三十一页,共79页。
三、健全、规范病原微生物常规检测
现状:
用药前的微生物培养分离与药敏试验比例低
标本采集不规范:部位、采集前的处理不当
检测质量不高
未能对耐药菌进行基因分型
第三十二页,共79页。
三、健全、规范病原微生物常规检测
检验科:
逐步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药敏试验条件与方法,及时报告药敏试验结果,作为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三级医院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
二级医院也应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具备条件的,成立地区微生物中心实验室或依托邻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