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wsh309048309 2022/3/1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
导语:《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人妇( )
E:曲罢悯然( )
F:因为长句( )
G:凡六百一十六言( )
总共
⑴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看正文前从过去高考出题思考:名句
2021 年全国高考题:2、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句子。(4 分)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或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这道题除了常规的填充式默写之外,还有情景默写。情景默写更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的理解,这是一种考试方向。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共同点?
3. “沦落 ”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 “沦落 ”之情)
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 — —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 — —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 — —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 — —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 —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次写听弹琵琶
一闻琵琶(第一段)主人忘归客不发;
再闻琵琶(第二段)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闻琵琶(第五段)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第二段
作者在这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乐声变化和弹奏效果。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相关诗句。
琵琶女的出场
寻声暗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