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977562398 2022/3/13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16
姓名 准考证号 座位号
试题类型: A
机密★启用前
山西省2019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裁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佳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1)从选文分析玛蒂尔德“得意”的原因是 (2分)

,凭自己的力量还清了巨款,她因此感到自豪。
,又可以像佛来思节夫人样在公园散步而高兴。
,为能安定踏实地过日子感到欣慰、得意。
(2)作者在结尾安排了项链是假的这-情节, 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2分)(3)选文画线部分在句式和修辞上有什么特点?从什么方面塑造了人物形象? (5分)
6 / 16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完成(1) ~ (3)小题。(8分)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值得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 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谁呢?当我们丧失理性的时候,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国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绝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
7 / 16
?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申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而速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扬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1)从选文中概括出作者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3 分)
(2)选文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3 分)
(3)选文中“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这句话里,加点字“此”具体指什么? (2分)
3. 阅读《科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