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丰收村开启“富民丰收”模式.pdf

格式:pdf   大小:94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丰收村开启“富民丰收”模式.pdf

上传人:tiros009 2016/11/21 文件大小:9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丰收村开启“富民丰收”模式.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农村|))>>)>“富民丰收’’模式建合作社、种烤烟、搞旅游,镇安丰收村以“支部引导、公司运作、农户经营”的全新模式带领群众“挪穷窝、换穷产,拔穷根”。_窒!婆室垄!查型里童!周末,吴全有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早上参加完村支部建立的“烤烟合作社”举办的烤烟技术培训,中午招待村里“旅游合作社”分流过来游客,妻子从服装厂下班回来,经营村支部帮扶建立的手工艺品店。虽然很累,但每天800多元的收入让他干劲十足。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搬出穷山,通过“支部引导、公司运作、农户经营”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办起旅游公司,种烤烟搞特色产业,为村民开启“富民丰收”模式。搬出穷山昔日的丰收村是道路坑洼、灰尘四起的烂河沟,绝大多数村民分散在一条沟两面山坡上,住的是破旧的土房、石板房和草房,时常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人住山上路不通,没有电讯蜡照明。出门靠肩挑,上山背背篓。”这是丰收村群众对往日生产生活的回忆。“为改变丰收村的状况,乡镇、村委一直在想办法。”镇安县青铜关镇党委书记毛全博说,首先要选好支部带头人。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村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吴相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在山上生活过的吴相琴来说,山上的苦日子刻骨铭心。早在1985年,吴相琴便与丈夫从山上搬迁下来,在山下开了小卖部,生活状况大大改善。山上山下生活的经历,使吴相琴明白,要想富,必须先“挪穷窝”。吴相琴召开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次村支部会议,确立了“山上要搬迁,山下搞产业”的思路。“当时,山上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走访,但浓厚的乡土观念使大多数村民都不54·鼍代庆西2016年9月10日第9期f支持搬迁。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村支部的党员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将搬迁重点对象对准最穷最苦的村民,前前后后忙活了一个多月。”丰收村村长方怡说。“当时政府的搬迁政策还没有出台,千头万绪的搬迁工作就落到了村党员干部的头上。”吴相琴回忆,实施第一批搬迁工程时,她领着村干部租住在搬迁处,与村干部群众一起学线等建筑技能,一家一户地全程监督施工,吃住都在搬迁点。2002年,丰收村第一批集中搬迁的10户群众Jll页,N在山下落户。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出台,丰收村党支部加快了移民搬迁的步伐,经过3次集中搬迁,先后有260户1100多人从山上搬迁到山下。2000年初村民吴运道在外打工时,意外受伤造成了终身残疾,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村委会将他作为第一批搬迁下山的对象。下山之后吴运道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盖了新房,掌握了新的技能,依靠自己研发的魔芋种子年收入1万多元。“当时,身上落下了残疾,媳妇也离开了,根本没想到能有现在的好日子,多亏当时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对我一次又一次做工作,帮我迈过这一道坎。”吴道运说。产业脱贫村民从山上搬迁下来,急需打开一条致富增收门路。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做好传统肉羊和生猪养殖、中药材种植和烤烟生产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借助丰收村塔云山晋升4A级景区开建的机遇,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员示范户+贫困户”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方式,开展“党建+脱贫攻坚”工作。党支部决定,5名支部委员每人领办一项致富产业、领建一个产业合作社,发展农村肉羊和生猪养殖、中药材种植和烤烟生产等特色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在深沟高壑找“路子”,在漫山遍野寻“金子”。支部书记吴相琴示范领办庆丰收旅游服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