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刍议孔子教育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刍议孔子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6/11/21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刍议孔子教育思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刍议孔子教育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德育为先、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这些都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范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开私人讲学之风,授徒讲学,弟子三千,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圣人”、“万世师表”。十七岁已开始收徒,《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一、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涉及面广,《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其中的许多条目鲜明的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举其大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德育为本;二是有教无类。(一)德育为本“德”字在《论语》中被反复提及,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首先,2在《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行直接体现了他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看重。《论语·学而》篇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孝悌仁爱是立身之本,也是最为根本的,如果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道德标准超越才能的标准成为最高标准,这是德育为先思想的典型体现。“君子怀德”(《里仁》)指的是一个人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才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中的“道”是指最高的道德修养,君子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达到最高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道德水平的提高,其次才是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孔子教导子贡,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不仅是行善,更主要的是乐道。贫困而快乐,富有而好礼才是最好的。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特别欣赏颜渊,“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方。”(《先进》)由此可知,颜渊是众多弟子中德行最高的。他在不同场合称赞颜渊。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玉焉而已矣。”(《雍也》)孔子不轻易赞扬某人的德行达到了仁,他说颜回“长久不背离仁”是很高的评价,也是极为罕见的。(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曰:“有教无类”。本义是指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学习,都可以入学受教。一言以蔽之,就是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别。《论语·卫灵公》曰:“性向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后来成为《三字经》的开篇之句,此处的“性”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3性”。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互接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性却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是孔子看到人的天性相近,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则需要教育来弥补,所以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二、孔子的教育方法《论语》中有许多反映孔子教育方法的言论,这些言论集中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这些宝贵的遗产也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而最能体现孔子教育方法的就是他的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孔子并未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