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jsyhqk 2022/3/14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第一学****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鸦片战争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牟取暴利,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精品文档请下载)
2、道光帝派林那么徐到广东查禁鸦片,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虎门销烟:1839年6月、广州虎门海滩、林那么徐(民族英雄).惨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虎门销烟意义)(精品文档请下载)
3、鸦片战争:为了翻开中国大门(根本目的)和维护可耻鸦片贸易(直接目的)。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英国的强大等。
4、《南京条约》 :1842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4)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精品文档请下载)
附件(1843年):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居住等特权.
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好。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翻开中国市场。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2.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开场标志);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完毕标志),其间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占领北京.(精品文档请下载)
3.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
4.1851年,洪秀全指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和清对峙的政权。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大败戈登。(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1、 1876年左宗棠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战役: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和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内容:(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精品文档请下载)
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在廊坊、杨村被义和团和清军围歼.(精品文档请下载)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和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2)永远制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4)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精品文档请下载)
危害﹕(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4)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学****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洋务运动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内忧外患)
目的: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
主张:学****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代表人物: 奕(中央)、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6、 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曾国藩 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精品文档请下载)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