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确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会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事实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当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冷眼旁观,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安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日读来,特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描绘的志向国。在他的志向国中,应当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有,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蜜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居所、快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对志向国的向往,是关切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志向国,是农业社会的特别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道德经读书笔记2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出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与江海也。
道始终处于无名无形的状态,道虽然小,而天地那么大,却不驱使它。领导者假如能够遵守道的原则,天地万物将自来听从你。天地相合,风调雨顺,降下甘露,百姓不须要你吩咐他,而他们自己就会各守其位。然后可起先有各种名相,有了名相之后,就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所以不会消亡。这就犹如说,道与天下关系,就似乎小溪流对于江海的关系一样。
朴,未经雕刻的木头,指原始混沌状态,也即道。道虽然小,甚至看不见它,但它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因此天地不敢以它为臣。宾,来宾,听从。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我们与万物是一体的,我们的看法确定了万物的看法,您若遵循道的法则行事,万物就会来帮助您,也就是说,您的心可以驱使万物。这里讲的是我们人与世界的关系。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相合,即阴阳调和,阴阳相合,天地安泰。俞,通雨。这里讲的人与自然界的感应关系。这是中国古代闻名的文化,天地感应,皇帝、官员特殊重视祈雨。在天地相合的状态下,领导者只要把自己的心摆正了,百姓就能够感应到领导心态,百姓的心也会渐渐静下来。
名相,指规章制度、名誉地位、官职官位等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