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作品中,典故的应用非常普遍。李白、杜甫的诗篇,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那些不同凡响、文采洋溢又恰到好处的用典。即使是普通的作家,也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典故,为文章增色不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新闻报道,报纸上的各种文章以及各式商业广告中,妙语连珠的用典也比比皆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多由词组、短语构成的典故,往往含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一、何为典故通俗些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写作或者说话之时,往往会引用历史、文学或者宗教等当中的事或人,那么,被引用了的事或人就被称作“典故”。!"#例如,“她可真是林黛玉呢!”;“你是个跑龙套的吧!”他是陈世美式的人物。”等等。这些表达中的“林黛玉”、“跑龙套”以及“陈世美”,都是有出处的,都算是典故。典故虽然文字简洁凝练,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运用这些寓意深刻的典故,能够使表达更加充分,更加贴切。下面对典故作大致的介绍。(一)来源典故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可以源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文学作品、民间谚语、风俗习惯、人名、地名和动植物名等。(二)结构无论是英语典故,还是汉语典故,结构都很紧凑,多用简练的词组或短语,当然,也有以短句为形式的。相比而言,英语的典故在结构方面较汉语灵活一些,时长时短。英语中既有一个词的典故,如“!"#$”、“%&’”、“()*#&+)*#”等;也有由十几个单词构成的句子,如“(,)* -$# .-/#/ -$ *,#/01$+/,-$# +#*/ 2)3’-$ *,# &-4$")2-4*/”,等等。汉语的典故多用四字结构,偶然有二字、三字结构的,也有较多字数组成的单句,但在文学作品中不是很常见。(三)设喻典故都是有喻义的。通过喻体的形式,从而引发联想,使语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最终实现以事讲理、用古喻今的目的。(四)民族特征英汉语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两个民族在生态环境、历史演变、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差别很大。!"#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在设喻形式和喻体的采用方面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民族特征。英汉语中,很多典故喻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它们设喻的形式或所采用的喻体却完全不同。汉语中,“画蛇添足”典出《战国策》。在蛇本无足的汉文化中,画蛇添足当然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了。在英语中,也有“5)1$* *,# .”这样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约翰王》这一戏剧。西方人认为,给象征着清白、贞洁的“.”抹彩,进行粉饰是多此一举,是徒劳的。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典故都有“多此一举”之意,但在喻体和设喻上却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再比如,在西方,牧羊人喜欢白羊,而不喜欢黑羊。因为在某个时期,纯白羊毛汉诗英译中典故的翻译方法李福珍(忻州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忻州789777)摘要:汉语诗歌的翻译已是不易,而汉语诗歌中常用的典故的翻译尤为不易。典故的文字虽然简洁凝练,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翻译典故时,首先要探寻清楚其文化渊源,然后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灵活地翻译,在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向译入语读者传播汉语文化。关键词:汉语诗歌;典故;创造性翻译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