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硬皮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5页
硬皮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
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可影响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疾病。可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习的是第14页,共45页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
血管异常增生引起脑部缺血性改变
血管痉挛引起脑部微循环受累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管壁钙化引起血管损害进而造成脑损害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5页
病因及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
Stone报道1例线性硬皮病合并脑部损害患者的脑组织活检,表现以小血管为中心伴有细胞浸润的局灶性炎症过程,无血管壁破坏;呈慢性炎症的改变。其组织学特征与线性硬皮病早期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广泛性炎症表现一致。因此他提出线性硬皮病存在早期的脑部炎症状态,这种炎症可以最终发展导致软脑膜带状硬化,脑实质钙化,脑血管扩张伴神经胶质增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硬皮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累及脑膜、脑实质和脑内血管;
后者累及周围神经的轴突和髓鞘。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脑膜:
硬皮病可累及脑膜,主要表现为脑膜增厚、纤维化和脑膜小血管改变。
有人发现硬皮病患者的硬脑膜增厚伴有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相应的皮层萎缩。Wolf和Verity发现软脑膜纤维化,皮层变性,不典型的脑膜小血管扭曲。Chung氏等人发现软脑膜呈带状硬化。Wartenberg描述皮肤损害同侧的脑组织灰白质内,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有明显的软脑膜和神经胶质增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脑实质:
脑实质受累可表现为脑实质的炎症和钙化。
Stone报道线性硬皮病合并脑部损害的脑组织活检,主要表现以小血管为中心伴有细胞浸润的局灶性炎症过程;呈慢性炎症的改变。
Liu报道2例儿童线性硬皮病患者,在皮肤损害同侧存在颅内钙化和灰白质形成异常。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脑实质:
Chung报道1例女性患者皮肤损害同侧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大量钙化灶。
Heron发现颅内钙化与雷诺氏现象明显相关,而雷诺氏现象经常是硬皮病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因此认为颅内钙化与硬皮病的持续时间有关,这种钙化是脑血管在慢性损伤的反应过程中缓慢出现的。
Nobili认为颅内钙化是由于脑内小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坏死后其内含有的大量钙质聚集并沉积在动脉壁所致。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脑内血管: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几乎所有内脏器官都存在小血管结构的改变,而这些小血管结构的改变在脏器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同样也可能被累及。脑血管的改变以血管炎为主。表现以小血管为中心伴有细胞浸润的局灶性炎症过程,无血管壁破坏。Dubeau报道的病理结果与Stone近似,发现有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脑内血管:
Naoxueguannei和Chung氏等人对2例线性硬皮病患者进行神经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有脑血管炎症的表现,他认为线性硬皮病类似于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血管异常增生引起的神经皮肤综合征,而不是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胶原性血管疾病的局限性表现。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5页
硬皮病还可引起脑内小血管壁钙化,而这种钙化可能是引起脑实质钙化的基础。Héron 报道2例系统性硬皮病(CREST)患者的尸检,发现以基底节区、海马、齿状核为主的小动脉和细动脉广泛钙化,其中1例患者还累及额叶和小脑的皮层以及乳头体的小动脉壁,但是无神经胶质增生或炎症反应,提出系统性硬皮病引起的脑部损害以脑血管改变为主,而钙化是这种改变的标志。目前血管钙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5页
组织病理学特征
周围神经:
硬皮病可累及周围神经,轴突和髓鞘均可累及。Nitta报道2例女性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腓肠神经活检发现轴突变性和髓鞘节段性破坏,粗大的有髓纤维丢失,胶原纤维增多,但无血管炎的表现。电镜下显示轴突变性,髓鞘断裂,毛细血管基底膜多层化。Nitta认为系统性硬皮病引起的单神经病是一种局灶性缺血性神经病,与免疫介导的血管病变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5页
Kim报道一线性硬皮病患者合并面偏侧萎缩症,同时还合并偏侧咀嚼肌痉挛。合并咀嚼肌痉挛的机制不清楚,有些人认为其与三叉神经运动神经根或运动神经核的病变有关。二者的肌电图表现相似也支持这一观点。Kim认为根据临床和电生理检查偏侧咀嚼肌痉挛和面偏侧萎缩是相似的疾病,二者都是由于局灶性脱髓鞘而引起的神经异常兴奋所致。但是神经兴奋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