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
又是纳兰性德的。
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
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
当时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
又是纳兰性德的。
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
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
当时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
朝鲜人谓“谁料晓风
残月后,而今重见
柳屯田”。
家族族谱
多情贵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侧帽》《饮水》,后收为《纳兰词》,有单行本。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简单说说你所知道的纳兰容若。
1、身为满族,却精通汉学
2、出生名门,且文武兼备
3、宝玉原型,亦情感多舛
4、天妒英才,原重情重义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写作背景
朗 读 、体 会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词牌名
一路走过的风景
既感慨又峰回路转
俗语 如那厮 那处
空间阻隔
皇帝远征的浩荡
山海关
对仗
风雪之夜 思乡之情
感慨万千
家庭的温暖
衬托
异地他乡的寒冷
时间漫长
“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是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 .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
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
故园有什么?
长相思
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
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
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
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牛刀小试: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前三句借助刻画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2)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案 :
1、“又到”句点明词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
勾画出词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
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词人长久地徘徊在
故地,不忍离去。
2、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
(1)前三句借助刻画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答案 :
1、对比。
2、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比,来突出
“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词人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