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第3章太阳电池的原理及结构.ppt

格式:ppt   大小:7,056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3章太阳电池的原理及结构.ppt

上传人:石角利妹 2022/3/16 文件大小:6.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3章太阳电池的原理及结构.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3章太阳电池的原理及结构
现在学****的是第1页,共40页
主要内容: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结构
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制备工艺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制备工艺
现在学****的是第2页,共40页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结构
%,%。如何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是当前的研究课题。
现在学****的是第16页,共40页
实际太阳电池的等效电路图
Rsh:并联电阻
Rs:串联电阻
现在学****的是第17页,共40页
硅太阳电池制备及结构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典型的p-n结型太阳电池,它的研究最早、应用最广,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太阳电池。
在实际工艺中,一般利用200~500μm厚的掺硼的p型硅材料作为基质材料, μm厚的n型掺杂剂,形成p-n结,通常选用磷作为n型掺杂剂。
现在学****的是第18页,共40页
现在学****的是第19页,共40页
p-n结的制备技术:
磷扩散分为:气态、固态和液态扩散。
气态磷扩散:在扩散系统内,引入含磷气体P2H2 ,通过高温分解,磷原子扩散到硅片中去,反应式为:
P2H2 = 2P + H2
现在学****的是第20页,共40页
固态磷扩散:利用与硅片相同形状的固态磷源材料[Al(PO3)3],即所谓的磷微晶玻璃片,与硅片紧密相贴,一起放入热处理炉内,在一定温度下,磷源材料表面挥发出磷的化合物,通常是P2O5,与硅反应生成磷原子及其它化合物,导致磷源子不断向硅片体内扩散。
Al(PO3)3 = AlPO4 + P2O5
2 P2O5+5Si = 5SiO2 + 4P
固态磷扩散法还可以利用丝网印刷、喷涂、旋涂、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在硅片表面沉积一层磷的化合物,通常是P2O5。
现在学****的是第21页,共40页
液态磷源扩散可以得到较高的表面浓度,在硅太阳电池工艺中更为常见。通常利用的液态磷源为三***氧磷,通过保护气体,将磷源携带进入反应系统,在800~1000℃之间分解,生成P2O5,沉积在硅片表面形成磷硅玻璃,作为硅片磷扩散的磷源,其反应式为:
5POCl3 = 3PCl5 + P2O5
2P2O5 + 5Si = 5SiO2 + 4P
对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为使p-n结处有尽量多的光线到达,p-n结的结深要尽量浅,一般为250nm,甚至更浅。磷扩散时,表面会形成磷硅玻璃,影响太阳电池正常工作,需要去除。用稀释的HF中侵蚀。
现在学****的是第22页,共40页
金属电极的制备技术:
现今主要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金属浆料(银浆+有机溶剂)按照所设计的图形,印刷在硅的表面,然后在适当气氛下,通过高温烧结,使有机溶剂挥发,金属与硅表面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
一般而言,金属电极的膜厚为10~25μm,金属栅线的宽度为150~250 μm。
现在学****的是第23页,共40页
背电场技术:
为防止在衬底的背面附近由于载流子的复合引起效率的减少,在背面实现与衬底同类型的高浓度掺杂的太阳能电池。例如在p-Si衬底背面进行铝合金掺杂,在背面形成p-p+高低结势垒,即存在背电场。
现在学****的是第24页,共40页
由于背面的高低结势垒与硅片正面形成的p-n结势垒方向一致,能够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另外,高低结势垒对p区少子-电子有阻挡和反射作用,既减少了背表面之复合作用,又提高了pn结对光生少子的收集几率,也能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
背电场技术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它对高电阻率衬底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可达15%-20%左右。
现在学****的是第25页,共40页
减反射技术:
硅对入射太阳光的反射损失高达30%以上。为了提高转换效率,就必须减少反射损失。
第一类是采用减反膜技术。硅太阳能电池常用的单层减反膜有SiO2 、Ta2O5 、TiOx等。双层减反膜可以用Ta2O5、TiO2等薄膜。减反膜的制备一般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技术。
减反膜的厚度,为1/4波长时,两束反射光“光程差”就为1/2波长,发生反射的两束反射光抵消 。
在照射光的能量不变的前提下, 增透膜减少反射光的光强(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透射光的能量必然增加。例如用TaOx和MgF2的双层减反膜,光学反射损失可减少到4%。
现在学****的是第26页,共40页
第二类是在硅片的进光面上,采用各向异性化学腐蚀,制得特殊表面结构:如绒面、微槽面等。下图是绒面结构和V型槽结构的示意图。
绒面或V型槽结构是用化学腐蚀方法在电池表面上得到许多有极小(1-2微米)的金字塔状或V型的凹凸层,在这种微结构表面上,入射光受表面第一次反射后,又得到第二次入射进硅衬底的机会,提高了光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