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pdf

格式:pdf   大小:97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pdf

上传人:cj83252951 2016/11/27 文件大小:9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6年第3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OCIALSCIENCEEDITION)【摘要】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首先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厘清什么是“中国”,理解其“三千年一贯”和秦汉时期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淀在民族文学、文化、文明中代代相因的爱国精神脉络和民族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特点。考察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根和生命之源,有四个特性应引起注意:第一,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第二,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文化血脉的充沛性;第四,文化景观的丰美性。这四个特性之耦合,使中华民族文化拥有博大的创造力和活跃的共享力,从而接通地气,生生不息。【关键词】发生学爱国精神文化血脉孔学精华【收稿日期】2015-10-17【中图分类号】1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3一0005—1一、发生学上的“中国"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首先就要认识何为“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心中,还要花心思去认识中国吗,这岂非“骑着毛驴找毛驴”?笔者的回答:是的,正因为你是中国人,才更应该把关系到自己从何而来的“中国”弄个一清二楚。要明白人,首先要明白自己。一百多年前的世纪交替之际,革命志士就曾经如此认识中国:“19世纪之中国,一落干丈于世界竞争之盘涡;若20世纪之中国,则一跃干丈于世界竞争之舞台,此理势之必然也。”①一百年后已是中国在迅猛崛起的现时代,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历史和环境格局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因此,“何为中国”“中国何为”成了一个需要彻底思考的历史性的问题。宋朝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卷六有一句充满机锋的话:“平生学牧牛,鼻索尝自把。而今失所在,宁复事鞭打。”②认识中国,就牵住了牛鼻绳;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世界用种种术语理解或曲解中国,那么中国人就要从自身的文化因缘中认识和认同中国。我们需要完整地、直接地、通透地把握民族国家、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和精神风采。“中国”这个称号的出现,起码经历了三干多年的苍茫岁月。拥有如此悠久的国名,证明它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有这么一个“三干年一贯”的名号的国家,举世唯此最是醒目。这是中华民族这个超庞大的共同体精神连接的纽带之所在,生存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就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今洛阳)的历史事件:“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③周武王战胜殷商后,就祭告上天,要在洛阳这块中心国土上建都,由此来治理和安定国民。“中国”指周人居住的关中、河洛地区的中原之地。上古文献《尚书·梓材》也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④上天既然已经托付周朝来治理中国民众,能够远拓疆土,于是先王之道就能广大。这是周公教导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也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国族称号,是“三千年一贯”“生不改名,死不改姓”的,蕴含着东方民族生命的天机。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第一点。中国的称号在春秋战国时代就逐渐趋向民族共同体意识;迨至秦汉之世,民族共同体开始奠基。这是又一个关键,光有名号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坚固的历史实体。秦汉就是当时人类史上第一流的历史实体。这个实体具有超强的延续性和辐射力。①金天翮:《女界钟》,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②(宋)释惠洪:《注石门文字禅》(上册),第391页,[日]释廓门贯彻注、张伯伟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版。③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载《文物》1976年第1期。④(汉)郑玄注、(唐)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一四《梓材第十三》,见《十三经注疏》,第96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榜一5万方数据特一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秦时明月汉时关。”连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关山,都姓了秦汉。其实,略早一些时候,“中国”的名称就进入礼乐制度,借助诗歌来表达国家意识和感情志趣,渗透到中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中了。《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虽然郑玄说:“中国,京师也??爱京师之人以安天下,京师者,诸夏之根本。”①但诗中关切人民的劳苦,追慕“小康”;主张惠及中国,安抚四方的诸侯和百姓,国族意识已不言自明;何况它一连四次提到“惠此中国”,只是一次提到“惠此京师”。这是公元前9世纪知识者的诗篇,中国与四方的国族意识已是呼之欲出。孔子在《礼运》讲“小康”“大同”,其中的“小康”就源自孔子非常熟悉、甚至经他整理过的《诗经·大雅·民劳》。中国理念的弓I入,使得“究天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