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的行为与城市空间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在这里我主要通过前辈和各界大师(主要建筑和规划领域精英)们的看法和观点,以及我个人的理解和兴趣爱好、宗教信仰乃至性别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关心和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和影响。公共空间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空间。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空间。(方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
埃克博(Garrett Eckbo)在 1937 年写道:“人,而不是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东西。每一个园林都是一个舞台,每一个拥有者都是一位演员。
”显示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信念。美国现代景观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实践和理论中体现了景观设计重要体现人的使用和参与的思想,而不是仅仅作为欣赏,在他设计的波特兰市的一组广场和绿地中,爱悦广场(Lovejoy Plaza)就是为公众参与而设计的,广场喷泉吸引着人们进入其中将自己淋湿,感受瀑布的神秘。在西方现代发达国家,人性化设计已经被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体现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上也有比较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在活动模式方面多以步行研究最多,发现两条经验法则:一是走捷径倾向,二是步行时的从众倾向。近年来对外部空 间的研究开始注重外部空间的文化表征和特殊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很多的城市公共空间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美学主义规划原则,对人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行为、相互交往等细微方面缺乏考虑和研究,造成大量公共空间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不能被充分利用,不受市民欢迎,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公共空间中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特性,创造出符合市民行为需求的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自己而设计。这里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
”设计师或者为表现他自己而设计,或者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普通人和生活的人。
而设计从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城市,美洲的印加帝国,城市空间无不围绕教堂庙宇设计、为神设计,居民屈居于神之脚下。在高耸如云的神坛之上,人是神的牺牲品;无数的庙堂台阶之下,人是神的奴仆。再纵观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在为君主和权贵设计城市直到最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看到人性化时代的曙光。但设计步入的误区是,当人们把强调美观作为一种社会的进步,而位居经济和实用之上时,空洞无味的形式美便日渐风行。于是乎有了小城市里数公顷甚至于数十公顷下沉或抬高的广场,有了大小城市中心的轴线式六车道的景观大道;于是有了意大利进口的石材,美国进口的草坪;于是有了巴洛克的图案,欧洲新古典的柱廊和雕塑。设计师这种试图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展示给观众的做法,只注意到了空间构图美、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