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隶书小史及学习取法.doc

格式:doc   大小:1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隶书小史及学习取法.doc

上传人:宝钗文档 2022/3/17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隶书小史及学习取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隶书小史及学习取法
清代隶书名家
清代金石学兴盛,隶书得以复兴。郑谷口、王时敏、朱彝尊合称“清初三隶”。取法汉碑,为清代隶书前奏。
清中期,金农隶书独具特色,用笔方扁,外拙内巧,格调高古,人称“漆书”。邓石如、尹秉綬,隶书小史及学习取法
清代隶书名家
清代金石学兴盛,隶书得以复兴。郑谷口、王时敏、朱彝尊合称“清初三隶”。取法汉碑,为清代隶书前奏。
清中期,金农隶书独具特色,用笔方扁,外拙内巧,格调高古,人称“漆书”。邓石如、尹秉綬,隶书博大高古,开拓了隶书的视野和创作手法。

清晚期,何绍基和赵之谦等人隶书融汇篆籀,北碑笔意于一体,显示出文人气息。使清代隶书自成面貌,将隶书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当代隶书创组的几种面貌
与草书相结合
当代隶书创作多与草书相结合。特别是在“飞白”用笔和‘结构形式’上对草书多有借鉴,以更好的表达作者“任情恣性”“随意所适”。但对草书的吸纳不等于将隶书草率化。相反更需要深厚的隶书草书基本功来驾驭草书融入隶书的自然与法度。如刘文华的隶书突出草书的笔势映带、线条率意。使苍茫的隶书增添了线条的老辣,笔势的灵动、结构奇崛。



与篆书相结合
当代隶书创作也常与篆书相结合,这是对清人隶书的延续与发展,呈现出隶书用笔篆书化和隶书结字篆书化的面目,丰富了隶书想表现形式,但也存在着问题,对隶书之外的其他的书体的借鉴不能以丧失隶书本身独立性为代价,否则隶书将丧失存在意义。
鲍贤伦的隶书,多参以篆笔。点画软润而结构遒健。达到了体方神圆、水乳交融之妙。
与简牍相结合
碑铭与隶书简牍时代相近,风格却存在差异性。随着简牍的逐渐出土,当代书家更加关注简牍隶书对传统碑铭隶书表现形式的拓展。
张继隶书以碑铭为基,对篆书,草书,特别是简牍均有借鉴。这种自然的融合突出了隶书的笔意。
隶书取法的三点注意
不宜以楷法写隶书
初习隶书最忌以楷书笔法和形体写隶书。因隶书产生于楷书之前,笔法相对楷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