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第 1 页 共 师可通过深挖教材人文素材,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等途径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人。(一)深挖教材人文素材,培养理性思维。部编新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关键是把握历史课本里的“人”。历史教师可以从人物史料入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学习方法,进而了解并掌握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和作用,从中体味丰富的人文价值。笔者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节课备课中,就关注到了一个人——蔡元培。如何挖掘这个人物的人文内涵呢?笔者从蔡元培与北大精神入手,设计了三个层面教学来了解蔡元培。首先,从介绍蔡元培入手。1916年冬,在欧洲从事学术研究的蔡元培接到电令,让其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他回国途经上海,许多朋友劝谏,认为北大太官僚腐败,若整顿不彻底,反而坏了自己的声誉。但蔡元培锐意革新,排除各项阻力,对北大进行改革。改革前的北大受动荡的政局影响,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封建气息浓厚。蔡元培就任校长后,革新除弊,推动新文化运动,为师生提供了研究高深学问的便利条件。其次,给学生展示当代著名画家沈嘉蔚的油画作品《兼容并包》,又名《宽容》,带领学生解读,体会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从油画中人物的位置、着装、身份分析蔡元培以宽容、大度的气量网罗英才,把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新旧思想并存的学术名家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为他们提供了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风气。第三,高尚的人格魅力。出于对腐朽政治体制的不满,蔡元培曾多次请辞校长职务。在北洋政府统治下,作为知识分子,以告退的形式对当局表示抗议,以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这堂课,对蔡元培这个历史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审视自己、定位自己,从而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担当意识。(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集体意识。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也越来越趋向于明显化和精细化。但是,分工越显著越需要集体主义观念,有团队意识才有凝聚力,才能高效达成目标与完成任务。2]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缺失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教师可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集体意识。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笔者整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把20世纪初的中国比喻成一个病人,从了解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症下药以及治疗疗效三个方面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学习过程中,班级同学进行分工,收集史料,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成员之间增加了情感交流和学习互助,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另外,即使是开放性问题,因为有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同样也可以渗透家国情怀。例如这堂课,涉及文学革命,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们欣赏两首诗歌,代表传统文学的李商隐的《蝶》和代表新文学的胡适的《蝴蝶》。笔者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白话文通俗易懂更有利于推动文化的普及和新思想的传播。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李商隐的《蝶》,对仗工整、意境高雅,具有古典美。探究交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更好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文气息。(三)关注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