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节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6页
中国人不相信“幸福指数”
导读
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日前公布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哥斯达黎加荣膺世界最幸福、最环保的国家。中国内地也高居第20位,相反香港则位福。
幸福就是人们对生活——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的一种美好感受,是前面那些实实在在元素的复合体,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大多数人,在上述大多数方面存在这种美好的感受,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幸福的国家,幸福的地方。
法制是否健全对幸福感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近期的舆论事件便可充分看出,例如法官拷律师事件,反映出基层司法生态的严峻现状。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6页
三、中国百姓不相信“幸福指数”
几年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一些地方统计机构就声称推出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等。但每次数据出台,都要受到老百姓的冷嘲热讽。显然,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民众的真实内心体验,民众因而不能接受这些关于他们是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片面论断。更何况,比是否幸福更关键的是,民众是否能够自由选择生活方式,民众是否拥有去改变不幸福的现状、或者提高幸福感受的渠道和途径。
指数只是变相的政绩游戏
国民幸福指数评比在国外都是非官方的,尽管不靠谱,却也算得一家之说,毕竟能从某一个侧面比较各国的情况。而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国民幸福指数却要由统计局等政府机构来主导,显然,在“数据政治”挂帅的今天,不论采取第一或第二种公式,最后的结果恐怕都不外乎两种:或是变成变相的GDP竞赛,或是变成想让自己排第几就排第几的政绩游戏。
事实上国内有些类似指数统计甚至更不靠谱,据《北京晚报》报道,一项据称在全国6城市开展的“开心城市”评比,居然采用在候车亭安装电子装置、供乘客随机点击的方法来进行,北京最终用如此方式所夺得的“全国最开心城市”称号,含金量如何,怕是只有天知道。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6页
是否幸福,要看生活方式是否可以自由选择
幸福感其实与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权有关。按照萨特的自由选择原理,自由选择是要负责任的,即在求生存的选择中要对自我或社会负责任。如果生活方式是民众自己选择的,那么,“我选择,我承受”,对于选择的生活方式不管幸福不幸福,民众的承受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是一个自我选择的结果。
相反,如果选择是别人做出,自己只是被动服从,那一旦选择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民众的幸福感很低,那抱怨就会很大。近年来,中国老百姓每每对各种公布的"幸福感"指数、开心指数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根源就是如此。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文化、政治领域,民众自由选择的余地不大,更多的是被政策和体制所左右。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6页
是否幸福,要看有没有途径去改变现状
幸福感其实更多来自对“明天幸福”的憧憬——大家都渴望着“明天,明天,明天比蜜甜”。纵使今天不如意,只要有途径、有希望去改变现状,人们的幸福感就不至于太低。今天钱少点没关系,只要明天多起来就好;今天房子小点没关系,只要明天能大起来就行;今天有这样那样的社会不公可以理解,但明天一定要好起来……
但倘在众多国人观感中,医保、社保难以到位,房价却以越来越疯狂的速率攀升;社会上的黑恶现象不见扭转趋势,法治进程总是步履蹒跚;“保护传统”越喊越响,身边的传统却越来越少;“保护环境”越唱越高,周围的环境却越来越糟……则他们非但感受不到“今天的幸福”,也对“明天幸福”的许诺和蓝图无法产生信心,其幸福感只能每况愈下。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阐释了一个道理: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改变不幸福的状态,那么就是幸福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6页
结语
幸福其实是很难量化的,是无需也无法排名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们并不奢望看见自己成为“最幸福国度”的国民。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要比任何“国民幸福指数”更靠谱。
对于各级政府而言,与其把心思花在调弄那些“幸福指数公式”的游标和螺丝上,不如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收入稳定、福利健全,让毕业生不愁工作,让普通家庭不愁房价。如果暂时还不能让国民们一下都幸福起来,那么至少让大家相信,“我们在努力,明天会更好”。如此,即使在幸福指数榜榜上无名,也不失为一个幸福的国家、幸福的地区,幸福的社会。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6页
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实现
2011-03-08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
核心提示:媒体报道指,1993年中国就规定教育经费“在本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但这么多年来,4%目标一直达不到。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6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6页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