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管理学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早期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理论。
(二)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
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有: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还有艾末生,他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对于传统经验管理理论,比较有典型性的是艾末生所概括的管理十二原则:①管理人员要有明确规定的奋斗目标;②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常识}③要有精明干练的咨询班子;④要有严明的纪律;⑤要大公无私,公平待人;⑥要有及时、准确、苛靠的信息和会计制度;⑦要有工作的计划和迅捷的调度;“⑧要规定出工作的标准方法,,安排好工作的时间进度;⑨建立标准化的负载条件;⑩要有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环境;⑩要有明确成文的标谁指导条例;⑩要实行有效率的奖惩制度。
(三)科学管理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机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管理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该阶段比较突出、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后来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
二、行为科学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学派强调严格管理,认为管得严才能出效率。“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
(一)人际关系理论
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在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①工人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就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由感情因素形成的联结,它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③以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是衡量领导能力的一种豁芦
(二)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类需求理论
侧重于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个体心理)(马斯洛、赫茨伯格、弗洛姆)
2,人性管理理论
侧重于同企业管理的人性问题(团体心理)(麦格雷戈的X、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3,群体行为理论(社会心理)
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
4,领导行为理论
侧重于研究企业中领导的行为方式的问题。其代表理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支持关系理论、管理方格法。
三,现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由相互进行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而非正式组织则与正式组织互相创造条件,并对正式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进而要求各级经理人员在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以保持组织的活力。
2,决策理论学派
其代表人物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