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稿(2).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稿(2).docx

上传人:森森 2022/3/19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稿(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第 1 页 共 讲稿篇五
  实事求是,顶住浮夸风,为红旗渠建设储备下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在1959年底作出的确定。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比较严峻,有些地方虚报产量,但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不瞒报。1958年夏收后的小麦产量汇报会上,无论上级如何施压,杨贵同志始终坚持林县亩产小麦114斤。结果有些县的粮食因领导的虚夸被征走了,林县除支配好群众的口粮,各生产队还留有储备粮。1960年全国闹粮荒,但是林县因前几年县委敢于说实话,还积累了3000多万斤储备粮。所以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难时期,林县不仅没饿死一个人,还敢向穷山恶岭全面开战。
  解放思想,深化考察找寻水源。最初,林县县委并没有考虑从山西的漳河引水。因为林县境内有四条河流,县委当时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彻底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所以一起先打了许多旱井,从1955年起还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但1959年一场大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这才逼着大家去找水。 1959年6月,林县派出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找寻新的水源。调查发觉,淇河和淅河均为季节性河流,而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正是这次调研发觉了漳河是牢靠水源,为红旗渠胜利修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敢于担当,勇于发觉问题、修正错误。工程启动之初,林县县委提出了大战80天,引来漳河水的目标,认为组织7万群众,每人修建长1米、宽8米、,80天便可完成70多公里的总干渠施工。可开工不久,就遇到了战线太长、物资匮乏、无法统一指挥、技术力气不足等问题。一个月过去了,山上只留下了一些鸡窝坑。在关键时刻,林县县委刚好在盘阳村召开会议,客观分析面临的问题,广泛听取看法,对施工作出了调整:一是树立长远作战的思想,原本所设定的大干80天是不现实的。二是集中力气打攻坚战,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这也就是红旗渠的来历。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对红旗渠建设的最终胜利具有确定性意义。因此,盘阳会议也被称为红旗渠建设中的遵义会议。大干快上的思维,虽然反映了群众盼水的着急心情,但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以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工程领导者们能够广泛听取看法,勇于发觉问题,刚好修正错误,上下齐心,最终将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六
  修渠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阔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凝合了人心,形成了亲如鱼水的党群干群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