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食品溯源系统技术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7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食品溯源系统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cjl201801 2022/3/19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食品溯源系统技术方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维码食品溯源系统
技术方案
第 1 章 关于本方案
第 2 章 概述
项目背景
建设目标
建设原则
第 3 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
概述
需求分析目标和任务
需求分析组织方式
需求描述
业务需求
接: 在监督上, 能够对生产厂家、 产品流向准确把握, 在产品出现问题时,
能快速控制相应同类产品的的铺货流向,做出应对措施。
厂家:在生产上,能够对供应商,原料,生产厂家,负责人,产品的形成到
最后的产品流向准确把握,一目了然,在产品出现质量时候能快速的定位到产品
的每个环节, 及时地控制产品的流向。 进一步地, 企业便可对商品的出库、 入库、
物流等环节通过快速阅读二维码实现严格监控, 并使分销网络中的各个业务网点
具备了强大的商品核查功能,业务网点可根据需要对商品销售区域、产品属性等
进行核查和匹配,核查功能具体将通过便携式二维码识读设备来实现。
分销商:在商品管理上,生产厂家通过将二维条码技术与进销存软件、企业
广域网络的结合, 便可对商品分销的全流程实现全面、 有效、 安全的管理和监控。
并进一步得到宝贵的商品仓储、物流、销售等数据,为企业总部的经营决策提供
宝贵的统计数据。具体的功能将包括分销区域管理(地区管理、负责人管理) 、
区域业绩管理、个人业绩管理、报表管理等。
消费者:在商品防伪上,产品使用两套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及食品防伪
二维码, 食品溯源二维码可多次扫描, 扫描后连接WEB 平台返回食品溯源信息;
食品防伪二维码在商品购买后使用,连接WEB 平台返回食品真伪,扫描一次后
失效。
接口需求
WEB 平台客户端:使用 IE6 浏览器。
数据采集器:二维码识别模块、无线模块、 2G/3G 上网模块、 WindowsCE 操 作系统。
打印设备:工业级二维码打印机。
WindowsMobile 、 Symbian、
消费者可上网摄像智能手机(支持的手机系统:
Android 、 IOS) 。
性能需求
WEB 服务器:并发连接数大于1000,响应时间小于100 毫秒。
数据采集设备:拨号上网连接时间小于 30 秒,二维码解码时间小于100 毫
秒,数据服务器响应时间小于 3 秒,待机时间大于 72 小时,连续工作时间大于
8 小时;工作温度小于60 摄氏度,工作湿度小于80%,符合防水防尘的IP54 工
业等级标准, 米自由落体耐摔防护。
打印设备:可24 小时不间断工作一年以上,日打印量在5 万张以上。
安全需求
数据库及 WEB 服务器可双机热备、保证数据的安全。
网络防火墙防止数据被黑客破坏。
整个系统日无故障运行概率不低于 99%。
其它需求
界面一致性。
帮助文档及培训材料。
需求分析
系统涉众分析
农委:系统管理监控的角色,对食品行业的生产监管负责。
原料供应商:食品原材料的提供者,在本系统中无操作。
厂家:系统中食品流通数据录入的角色,负责将原材料加工为商品销售。
分销商:食品流通中厂家与商场的纽带,负责商品的中转。
商场:食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在本系统中无操作。
消费者:食品的使用者,本系统中负责溯源查询及商品真伪查询。
通信运营商:系统平台管理者,负责系统网络架设(包括WEB 服务器、数
据采集设备、消费者手机上网) 。
功能需求分析
农委:管理员设置、信息审核、日志查看、综合查询。
厂家:注册信息、厂家系统管理、生产管理、分销商管理、综合查询。
分销商:收货查询、出货查询。
消费者:溯源查询、防伪查询。
对技术架构的要求
采用B/S架构, ,应用Ajax、WebService等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开发。
数据采集设备采用 WindowsCE 系统。
第4章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目标
系统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原料的采集到生产制作、到消费者使用等一系列的信
息记录到二维码溯源平台数据库,企业把二维码标签打印出来绑定到产品上,这样
实现了企业的全程监控和精确查询,也方便了消费者的对产品信息了解。
旨在为生成厂家、商场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的产品溯源管理平台。生产
厂家可以通过此系统能更好的进行产品管理和精确查询,产品问题出现时能更好的
进行处理,减少损失。消费者可以通过安装手机识读设备对产品进行了解,或者登
陆企业的网站进行更详细的查询。
总体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达到实用、经济和有效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首先是要有利于未来网络系统扩充,其次还要有利于在需要时
与外部网络互通。
高可用性/可靠性原则,确保很高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尽可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