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doc

上传人:小泥巴 2022/3/1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
作者:刘赢

【摘要】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本文从序文文体、文“他乡之客”越是黯然神伤。他由“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想到人生渺小,感慨“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由胜友如云的宴会想到古往今来的“失路之人”“他乡之客”,更联想到自己只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于是大抒怀才不遇的悲愤。《滕王阁序》整篇文章可谓以极盛之景衬至痛之情,景是浓墨重彩的,情是汪洋恣肆的,语言是富丽华美的。
三、兴尽悲来:两序立意比较
《滕王阁序》中,王勃在铺叙美景之后,笔锋一转,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一腔悲愤。他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起笔,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等典故,铺陈藻饰,借古代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抒写自己的壮志未酬。王勃内心矛盾与痛苦在此时交织于笔端,洋溢在字里行间,他的情感汹涌澎湃,他的语言如潮跌宕。可是,王勃的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固然令人同情,却难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情感的热烈并没有拓展情感的深度、广度。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兴尽悲来”则着眼于“死生”二字。王羲之一边痛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消极思想,一边又冷静旁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现实,悲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执着于人生的人。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跳出“小我”,抒写“大我”之悲,正如明代袁宏道《兰亭记》所说:“夫蒙庄达士,寄寓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羲之之兰亭记,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序文通篇立意高妙,不可多得。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的仅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慨,较之《兰亭集序》,立意上略输一筹。
四、知人论世:两序创作背景比较
王羲之曾任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祖父王正,曾官任尚书郎,父亲王旷则曾出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他的仕途相对王勃是顺利得多了。但当时社会上崇尚玄言清谈,政治上的才略和作为反而在此之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王羲之陷入了困惑,一方面,他非常关心政事想要有所作为;另一方面,社会风尚和他本人的个性、他的政治理想相抵触。等到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他已经历遍宦海沉浮,深谙朝廷昏庸无能的本质。在兰亭雅集上,王羲之面对秀美山水竟发出悲凉的感慨,正是他此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更何况王羲之身处东晋乱世,而在乱世求生的人,总免不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悲叹。王羲之当然也摆脱不了这悲凉的人生底色,他的悲叹,不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感,也是对社会动荡的感叹。
王勃出身远不及王羲之,但也在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成长。据《新唐书》记载,王勃家中几位兄弟都很有文学才华,“初,勔、劇、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王勃从小被视为神童,他的文学才华使他年未弱冠就在政坛崭露头角,《新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