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科临床思维
大纲
一、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二、临床思维的特点
三、临床思维的基本条件
四、疑难病的原因
五、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六、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一、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对疾病的检查(包括种种影像检查、必要的介入检查等),并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给予正确评价,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对检查所见要能确定、要动态观察。
例:
一中年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用过多种抗菌素无效。后得知患者有多次冶游史,查HIV感染有关指标阳性。想到高危人群中可能有肺孢子菌病,然后痰中查到孢子,按该病治疗好转。若早些问出冶游史,可能诊断治疗上会早些转入正路。由此可见,诊断疾病要先努力抓线索,抓准、抓全、抓到变化规律、抓得明白。
㈡ 要能从复杂纷乱的诸多表现中抓到要害、理出
头绪,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要害有什麽特点?一般来说,表现很明显的、能肯定的、持续存在的、有规律变化的、客观的、可重复查到的,常为疾病的重要表现。这种异常往往是需要认真看待和重视的,常是分析的重点或切入点。
㈢ 根据疾病表现的要点进行诊断分析:
一种是从一个个异常入手,进行鉴别诊断,然后找出各病的结合点。例如,患者有ABC 三个重要的病情表现,可以从A开始分析,找一个同时有B和C的病,再从B分析,找一个兼有A和C的病,最终找到一个具有ABC三项异常的疾病;
优点:想得比较宽,不易有遗漏;
缺点:绕的的圈子较大;
另一种分析方式是从一开始就把ABC捆绑起来思考,找同时兼有这三项异常的几种可能疾病,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鉴别诊断。
优点:更贴近患者的实际情况,比较直截了当;
缺点:需要较深厚的功底。
实际上,常是并用这两种思维方式
举例:
男性,37岁
皮疹20天、发烧、咳嗽、气短7天
四肢、躯干有散在红色结节。
胸片见双下肺阴影。高分辨CT见双侧中下肺有弥漫斑片影。
, %~22%。痰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自身免疫抗体阴性。
因有皮疹、肺内病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考虑的可能诊断范围为过敏、寄生虫感染、肺曲菌病、系统性血管炎 (Churg-Strauss综合症)、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进一步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找到白假丝酵母菌,肺吸虫(—),毛刷找抗酸杆菌和涂片查真菌均(—)。皮疹活检病理符合血管炎,遂确定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经激素治疗后好转。
但入院第6天突左胸痛,考虑可能的原因为本病引起的心绞痛、肺栓塞、胸膜炎等。给头包拉定、双氯芬酸 ,不久好转,复查胸部高分辨CT见肺内病变好转,但左下肺又见实变。乃行CT引导下左下肺活检,结果显示:炎性渗出,有退变坏死物,肺泡上皮增生,广泛出血,未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 涂片找到5条革兰氏阳性杆菌,培养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加用细菌培养敏感的抗生素后,体温下降,双肺阴影消失,因而认为胸痛为肺部感染累及胸膜所致。
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第4天复查,肝功能不正常,肝炎病毒指标阴性,又需对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考虑药物性肝损害或原发病所致肝损害,由于拒绝作肝穿刺,遂先试用原发病解释,在激素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肝功能恢复,双肺阴影吸收,证明考虑正确。
这一例诊断过程就是先将皮肤、肺、血象等几个异常表现结合在一起考虑鉴别诊断,后经皮肤活检确定诊断。以后又对依次出现的胸痛、肝功能异常分别进行单独的鉴别诊断。
六、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病情表现千姿百态,变化不一,有的眉目清楚,有的扑朔迷离,然而分析求解,不论难易,都需依照逻辑思维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都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㈠ 疾病诊断的一般原则
1. 有病与无病
首先要把就诊者视为病人,认为他确实有病,为此才能做到给病人以最大的关心和细致的检查。
2. 器质性与功能性
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疾病才能诊断为功能性疾病。
在有多种症状、体征时,疾病的诊断首先考虑一元论的原则,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表现;如无法用一元论解释时,再考虑多元论(即若干个疾病共存)。
4. 常见和少见
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后考虑少见病、罕见病 。
疾病的概率,决定了临床上常遇到的大量病例是常见病、多发病。因此疾病的诊断应首先考虑常见病与多发病,但不排除少见病的存在。
一些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如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胸腹水,却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不典型类型、少见疾病或尚未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疾病所引起。
诊断原发病以前必先排除继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