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6
文档名称:

结构统一措施(试用版).doc

格式:doc   大小:2,562KB   页数:1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结构统一措施(试用版).doc

上传人:快乐蚂 蚁 2022/3/20 文件大小:2.5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结构统一措施(试用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结构统一措施(试用版)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住宅部分)
Structural Unified Technical Measures
(Residential Building)
(试用时,小震设计按安评报告与规范反应谱取包络值,中、大震设计应按规范取值。
4 结构设计标准(包括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抗震设防类别、人防地下室抗力等级等);
5 场地环境类别(室内外及地上地下的环境类别)。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7
结构选型与布置原则
结构选型
1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应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塔楼局部因建筑功能需要时可采用设少量框架柱的剪力墙结构;建筑功能有转换要求时可设计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公寓形式的高层塔楼可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塔楼以外的裙楼和地下室可采用框架结构;
2 多层住宅结构设计可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对于使用品质要求较高的多层住宅(如别墅、洋房等)可采用异形柱框架结构或者异形柱框剪结构体系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7

结构布置原则
1 竖向构件布置应充分结合建筑平立面,除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外,应尽量保证空间的使用效果,竖向构件尽可能布置在建筑隔墙内,优先采用L型翼缘墙和T型墙,尽量不用和少用一字墙;
2 竖向构件在满足承载力和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应以50mm为模数沿高度分段适度变收截面;
3 客厅、餐厅等独立空间内尽量不露梁或将梁线凸出在相对次要一侧,无特殊要求时户内空间的主次顺序为:客厅、餐厅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9
→走道→主卧→次卧→厨厕→其他空间;
4 结构外周圈门窗处以及阳台边沿的梁高应结合建筑立面造型及楼板面层厚度确定;
5 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及屋顶构架的竖向构件尽量采用下层结构墙柱,当建筑功能及造型要求需要设置出屋面柱或是梁上抬柱时,该柱应满足相同抗震等级框架柱的构造要求,柱最小尺寸不得小于200mmx500mm,且配筋应予以加强。
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体系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并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性能尽量相近;一般可控制结构在两个主轴的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9
第一平动周期相差不大于20%,当差异较大时,应对主要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进行调整。
抗震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扭转效应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扭转周期比及扭转位移比宜符合规范要求;当个别楼层的最大水平位移角不大于规范规定限制的40%时,;扭转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调整结构布置时,一般采用加强周边结构构件来提高抗扭刚度。注:1. 《广高规》对周期比无要求
2. 根据《广高规》,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11
塔楼与裙楼相连成为同一抗震单元时,抗震等级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当塔楼的抗震等级高于裙楼时,塔楼相关范围内(塔楼周边外延三跨且不小于20m)裙楼区域抗震等级按塔楼的抗震等级;
2 裙楼的抗震等级高于塔楼时,裙楼高度范围及其上一层的塔楼按裙楼的抗震等级。
注:裙楼抗震等级高于塔楼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裙楼面积较大、较高且采用框架体系;对于此类裙楼可利用楼电梯间设置剪力墙而形成框剪结构,从而降低裙楼的抗震等级。
变形缝设置
1 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平面较长且体型复杂时,宜在单元间设置抗震缝,尽量形成长度较小、平面规则的结构抗震单元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12

2 对裙楼使用功能影响不大时,宜在裙楼与各塔楼间设置抗震缝,以避免形成超长大底盘多塔楼结构;
3 地下室一般不设伸缩缝,但当地下室面积较大或存在平面不规则、狭长等薄弱部位时应有可靠措施控制楼板及侧墙的裂缝,减少超长混凝土构件温度作用下的不利影响(超长地下室抗裂措施详见结构设计总说明)。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应由地下室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比来确定。
1 在确定嵌固部位时,楼层侧向刚度比计算不考虑土对地下室侧墙的约束作用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住宅部分)
12

2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材料
住宅建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