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机构教师培训(二)
Part1:师德——为人师表、德育为先
Part2:心性——学生心理、性格特点
Part3:分析——观察学生、分析学生
Part4:针对——培养个性、针对教学
Part5:技巧——教学技巧、灵活教学
Part6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恋仍然强烈,他在家依恋父母,到幼儿园后也总是以一个成人为依恋对象,他不会作更多的分析。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
三、爱模仿  
  3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学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
幼儿一般还没有出现嫉妒心理,或对被表扬者加以挑剔。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
5-6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5-6岁孩子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从更广阔的视角中去观察事物和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总想把事物了解透彻,于是“好问”成为这一年龄特点最典型的标志。
具体表现
1、目的更加多样化
2、问题更加完整
3、提问成为一种重要的交往手段
4、开始学会组织游戏
5、尝试进行各种探索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对新环境的新鲜感
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 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缺乏独立性
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家后就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家长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这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3、好奇心增强
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 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4、亲社会行为增加
如帮 助、安慰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心理趋于稳定、受挫能力增强
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二年级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 。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
2、出现竞争意识
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这是较早出现的竞争心理。
3、产生集体荣誉感
比如班级运动员赢了,他们会欢天喜地,如果对方赢了,他们会默不作声。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外向性-活泼、开朗
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这是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的表现。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互相联系,成群结队地玩耍,看上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2、初步懂得趋利弊害
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 
3、推崇有力量的英雄
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形象、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舞星,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这个阶段推崇学者、科学家的孩子很少。
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个性差异大,难以引导
由于家庭环境和其它条件的差异,孩子对事物的体验差距很大。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以前不懂的东西,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而每天仅限于家庭、学校活动的孩子显得孤陋寡闻。
2、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
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日常生活之外,文具的准备,与他人的交往,整理内务等,应完全独立完成 。四年级学生不再太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听,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3、学会欺骗和作假
与小时侯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四年级学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