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页
“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的职业特性确定了老师必需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当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当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当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师德是深厚的学问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须要教化培育,更须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当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酷爱上来。好老师应当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酷爱教化工作,不能把教化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果。假如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现在,许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殊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切广阔老师特殊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多数孩子在自己的教化下学到学问、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华蜜,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傲慢的成就。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学问了、学好本事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学问功底、过硬的教学实力、勤勉的教学看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养,其中学问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宽恕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宽恕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问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学问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溢、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当是要有一潭水。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化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化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化。好老师应当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行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化孩子。”教化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学问之门、启迪心智的起先,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漂亮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妙的事物。
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当是慈祥、友善、温情的,透着才智、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和引导应当是充溢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挚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当把自己的暖和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观赏增加学生的信念,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胜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