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青少年网瘾成因及预防措施
目前,%,,这一比例与2005年基本持平。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
18-、工作、学习、社会活动和其他爱好等的冲突。
6、矛盾性 成瘾者对成瘾行为有时持有矛盾心态,当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时却又不愿舍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7、 反复性 成瘾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和戒除之后,成瘾行为会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青少年网瘾成因探讨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现存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我国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从目标到方式都比较单一,“减负”只是停留在口号,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学生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缺乏人际交往的空间,有的只是学习的压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也比较单一,除了成绩还是成绩,我们的教育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日趋扁平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形成的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对学生形成了几乎零距离的直接冲击,而教育未能及时对此作出反应,学生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对就业、前途、情感、定位等多种问题的焦虑和困惑。而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普及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展现自我的途径,从而“移情”于网络。
2家庭因素。大多数调查都表明,父母抚育子女的方式不恰当就会造成子女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而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导致青少年的基本焦虑。例如,对青少年的直接支配对他们的漠不关心或反复无常;对他们缺乏尊重或缺少引导,对他们过度赞扬或表示轻蔑;对他们的过分保护或缺少温暖;对他们的不守信用等等,都能造成青少年的基本焦虑,使他们感到自己被人抛弃、缺乏安全感。而互联网给传统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它把交往带入了一个完全虚幻的空间,青少年在这里寻找认同、安慰、发泄,他们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轻而易举地就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3网络因素。青少年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关键是对互动的网络交际关系的迷恋。网络交际关系主要有三个特点: (1)信任程度异常。网络交际的双方尽管各自可能无话不谈,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信任危机网络环境中的信任度大大超出了现实生活。(2)虚拟情景更趋形象化,更能满足学生交际或心理的需求,提高了青少年对网络人际的关注程度。(3)网络交际的无限制性。目前未能对网络交际进行有效的监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造成网络交际的无限制, ID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缺乏有效监督,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青少年一旦接触到网络就会被其深深吸引。
4自身因素。青少年网瘾的形成跟青少年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特征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例如认为通宵上网、玩网络游戏是当代时尚青年的必修课,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2)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在网络游戏中,网络游戏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展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现的一面。(3)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青少年性开始发育并走向成熟,但因缺乏科学的引导,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心理生理需求,因而频频光顾黄色网站。(4)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但又缺乏应对困境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借助上网摆脱烦恼,沉迷于网络。
网瘾危害及其影响
中国是网络大国,网民人数以每年20%的数量递增,而且以青少年为主体。据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80%以上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这些年因网瘾毁了孩子的报道是铺天盖地不胜枚举。记得《半月谈》上曾经报道过一幕荒诞而真实的惨剧:一名沉溺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当时目睹这一惨剧的一位清洁工事后感叹:“我从来没看见过这样一种奇怪的自杀,设计好那么标准的飞天姿势,而且带着笑脸,毫无痛苦!”
网瘾少年对学校、家庭、自身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确实越来越大:
1、损伤智力 有专家研究表明,网游对于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是极其不利的。沉迷于网游半年以上,智商会有明显的下降;若是沉迷网游3年,智商将下降10%,也就是说,智力90的正常孩子玩网游3年,就会变成弱智。
2、损害身体 网瘾造成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此外,还会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