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三国?观后感范文
视剧?三国?,这大概就是名着的力量。从首播几集看,说是曹操的独角戏,大抵没错。连分量极重的“桃园三结义〞,在剧中也只是被一笔带过,片长一分钟都没有。看前几集时,我主要还在让自己努力抹去脑海中已有的三国人物?新三国?观后感范文
视剧?三国?,这大概就是名着的力量。从首播几集看,说是曹操的独角戏,大抵没错。连分量极重的“桃园三结义〞,在剧中也只是被一笔带过,片长一分钟都没有。看前几集时,我主要还在让自己努力抹去脑海中已有的三国人物形象,试图能接受这些新面孔。至于效果如何,现在还难断定。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空镜、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桥段。比方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来与曹操会盟,但剧中曹操却成了会盟的后参加者;再如刘关张是随公孙瓒前去会盟的,在剧中竟成了孤单单、惨兮兮地只身赴会。剧中这样成心变更细节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想名着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可以不交待,但一旦出现就不该有明显硬伤,否那么的话,会让那些熟悉三国的人看了别扭。
还未看完全剧,很难做出整体评价。但从导演高希希和编剧陈汗对媒体的说法看,新?三国?是想为曹操翻案的。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改变曹操的奸雄形象,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
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与奸诈已变得不再重要。很多平反之声,多把“扬刘抑曹〞看作罗贯中的立场,或是历史的误解,其实并非如此。?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视为第一才子书,是因为有三绝,一绝在诸葛孔明,他既有隐士风流,草庐中能识三分天下,又能尽乎人事鞠躬尽瘁,是知识分子理想的化身。二绝在关云长,有单刀赴会的神威,也有义释华容的恩谊,有达旦读史的儒雅,更有独行千里的忠义,成为一代名将的理想化身,所以会成为历代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崇为“武圣〞,在民间与“文圣〞孔子齐名。三绝才是奸雄曹操,一句“只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尽显政治家实用主义嘴脸。
有了前面二绝,“扬刘抑曹〞不可防止,罗贯中不过是尊重了中忆。一旦用了“曹操视角〞,孔明和关云长的形象势必被弱化。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并不是行动和结果,而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有的事成,有的事败,现代人多关心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孔子到屈原,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中国文化精义所在〞。所以民间对?三国?推崇,更多的是对大人格、真性情的推崇,而绝不是“只以成败论英雄〞这种庸俗的历史观。
忠实原着,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着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