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2/3/22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14 页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老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老师难于真正全面领悟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老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化充溢思想,让思想充溢才智。
很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气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变更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化,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化,就是没有灵魂的教化。许多一线老师对此尚无醒悟、紧迫的相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老师有什么样的教化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干脆确定着他们的教化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确定了培育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化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头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化的“学问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明显更谈不上去理解、敬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乐趣”,提高他们对学****的“社会价值”的相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一心一意追求真理和憧憬理解事物的人来创建。”所以我们的教化必需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化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化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需“面对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老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供应机会。










二、教化的人性化——敬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敬重上帝一样敬重孩子。”人性中最珍贵的是受到别人的敬重和赏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化、胜利的教化。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老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爱的、关注的看法对待他们。这种看法当然是须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老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学问,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化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老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教化的博爱化——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教化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化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假如教化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化。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化,爱几乎是惟一的力气。